立即捐款

調查指疫下精神健康服務使用者大增近7成 18至30歲最嚴重

調查指疫下精神健康服務使用者大增近7成 18至30歲最嚴重

【獨媒報導】第五波疫情下,港人精神健康響警號。有網上精神健康平台調查指,今波疫情令服務使用者大增近7成,尋求線上輔導人數增近兩倍,其中近半成人出現中度至非常嚴重焦慮,又以18至30歲人士最為嚴重。有精神科醫生表示,不少患者「疫情最嚴重都害怕唔敢睇醫生」,籲持續兩星期情緒低落應求醫。機構亦建議政府提高對線上情緒支援服務的資助,將精神健康納入新冠防疫及康復方案。

精神健康服務使用者增逾6成 年輕群組屬病發高峰

是次研究由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Re:Fresh線上精神健康自助平台」及香港教育大學合作,發現去年9至12月至今年首3個月第五波疫情期間,平台使用者由3,727人大增至1.1萬人,比去年增66%;服務使用次數亦由6,494增至超過2.6萬。

研究訪問3,749位平台使用者,發現所有使用者均出現輕度至中度精神健康危機,其中分別47%、38%及36%的使用者,出現中度至非常嚴重的焦慮、壓力和抑鬱,當中又以18至30歲的年輕群組最為嚴重。

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解釋,18至30歲屬社交和身心發展的重要時刻,惟疫情下網課影響學習成效、剛畢業的年輕人亦擔心找工作,年輕人學業和生活壓力較大,屬精神健康問題的病發高峰期。

另外,平台首3個月接獲366宗尋求線上輔導申請,較第五波疫情爆發前3個月的122宗增加近2倍。

麥醫生
麥醫生

防疫措施致市民現抑鬱焦慮 在家「困獸鬥」增衝突風險

麥醫生指,疫情下部分人或因強制檢測和疫情負面新聞等現情緒起伏,政府收緊社交距離下在家「困獸鬥」亦增人際衝突風險,導致惡性循環;新冠肺炎康復者亦容易出現焦慮、抑鬱和創傷後遺症等。

麥醫生又指,不少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因擔心染疫不敢去覆診,建議若情緒問題致身體出現失眠、胃口欠佳或對生活失去動力等症狀持續兩星期,需盡快尋求協助。

建議政府撥款資助線上情緒支援服務

愛羣社會服務處精神健康綜合服務總監盤鳳愛稱,今波疫情中心的服務使用者以10至29歲及50至69歲為主,其中獨居人士佔3成,亦有個案因家庭相處問題致病情不穩。

盤建議政府為精神健康支援數碼化增撥款,解釋指線上平台較靈活,求助者可彈性按個人意願接受支援,並減低社區的標籤效應,又籲政府將精神健康納入新冠防疫及康復方案。

左盤女士,右梁女士
左起:盤鳳愛、梁女士

線上平台使用者梁女士稱,她本身因離婚而患上抑鬱症,但疫情導致她「擔心傳畀屋企人」,又要照顧家中長者,促使她抑鬱症復發,經常感到「頹廢、唔想面對」。梁女士稱線上情緒支援能讓她減卻外出求助,減低擔心染疫的焦慮情緒,望政府能提供支援讓線上線下服務互相配合。

麥醫生則建議,市民可透過網上靜觀及鬆弛練習來放鬆日常緊張和焦慮的情緒,亦可尋找身邊親友協助和傾訴,有需要時應尋找專業人士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