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 頻道「啱Channel」老闆、經濟學者徐家健日前在《信報》撰文分析,芝加哥學派元老佛利民原則上支持「第三次分配」—關於其定義,徐老闆引用北京大學教授厲以寧的說法:「個人出於自願,在習慣與道德的影響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贈出去。」但「自願」的由來及成分,徐老闆未見解釋。要知道基督教文化和中國傳統觀念有很大出入,西方社會的捐獻文化有宗教因素-佛利民倒認為不少公司參與慈善,是為了購買政治影響力-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駱駝穿過針孔,比富人進天國還容易」吧。
相反,中國人重視傳宗接代,遺產由子女繼承,在哲學意義上,乃以另一種形式跨越死亡,延續自己有限的生命。受這種死亡觀影響,仍自願把(大部分)財產捐出,靠的是徐老闆口中的「溫柔之手」。但一向認為政府出手愈幫愈忙的佛利民,真的會認同「溫柔之手」?這其實要更多證據。
國師主導下,香港錯失及早補救的時機
放眼香港,與其用心良苦地超譯,推論出「第三次分配原則上可以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皆支持的自願慈善」,倒不如先弄清事實。過去多年,佛利民經常被王于漸、雷鼎鳴等芝加哥學派經濟學者,以至商界和財演等輿論領袖搬出來,作為最高權威,替其推銷的簡單低稅制、去規管化及公產私有化等政策背書。金融海融後,美國經濟學界(例如Joseph Stiglitz)對新古典學派有深刻的批判,反觀香港,王于漸和雷鼎鳴仍繼續鼓吹以佛利民為首的經濟學說。每當社會有人要求抽富豪稅、暴利稅,從「第二次分配」入手改善香港的貧富懸殊問題,佛利民的代言人便警告,搞財富再分配會導致撤資(諷刺是,近日商界表示,內地共同富裕方針不影響財富管理業務),嚴重打擊經濟云云。他們認為,不應該劫富-以稅收從富裕階層手上抽走更多的錢-濟貧,而應該讓有錢人自願捐獻(即今天所講的「第三次分配」)。
但看過大地主所謂捐地有幾機關算盡,看過當年叫商界參與的工資保障運動有幾失敗,所謂自願行善,只不過是主流經濟學者用來轉移公眾視線的說法,藉此抵消社會要求增加第二次分配力度的聲音。情況正如負所得稅一樣,只有在反對最低工資時,他們才會提出來,但從來無認真推動落實這種由佛利民倡議的扶貧政策(可參考趙耀華教授的《寫在最低工資立法前夕》)。
不能迷信學術巨擘的意見
佛利民的學術地位和貢獻,毋用置疑。但在經濟學界舉足輕重是一回事(據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曾國平所講,今天經濟學本科生在課堂上是不會聽到佛利民其人其事),他的理論被挪用到現實世界時,有沒有水土不服,有沒有被人超譯或扭曲以服務富裕階層,那又是另一回事。佛利民大力鼓吹新古典模式,聲稱市場有自我糾正的功能,本來就不是自然科學的定律,放諸四海而皆準。英國劍橋大學一項環球研究指,現今年輕人對民主政體的不滿程度乃一百年以來最高,主要原因便是財富不均。以美國為例,約佔全國人口四分一的千禧世代,僅擁有全國財富3%,嬰兒潮世代在24歲至39歲期間,卻擁有全國財富21%。而在1980年左右,列根和戴卓爾夫人先後上台,以佛利民為膜拜對象的新自由主義思潮便開始主導世界。
這場新自由主義革命始自1975年,佛利民協助當時智利的獨裁者開放市場,削減政府開支,私有化國企,放鬆金融監管等,以處理超高通脹問題,但造成極嚴重的失業、食物供應短缺和企業破產。去年十月,智利舉行修憲公投,有78%的選民投票支持修憲,在1980年由軍事獨裁者皮諾切特制定的憲法-規定智利要奉行「大市場、小政府」的發展方針終於要廢除。支持修憲的人都認為該憲法是智利嚴重貧富懸殊的根源-智利四分之一的國家總收入由1%的富人擁有。值得留意的是,佛利民在宣揚自己一套經濟主張時,不會以智利,而是以香港作為模範,他甚至曾粉墨登場拍片宣揚香港的美好。香港過去幾十年發展成現代化都市,「自由市場」當然有其功勞,但在佛利民的緊箍咒下-最經典是06年,他一聽到港府要放棄積極不干預政策,馬上大力批評-市場的自由被大財團壟斷和濫用,結果造成駭人聽聞的貧富懸殊局面。
諾獎得主Paul Krugman在2007年一篇題為《Who was Milton Friedman?》的文章中,肯定佛利民的貢獻,同時也批評他所鼓吹的絕對放任主義(Laissez-faire absolutism)使不少地方的人活得更艱難。作為佛利民口中的自由巿場典範-香港,便正正充斥深層次問題,在「全球十大不快樂國家或地區」中排名第七。難怪自言是佛利民崇拜者、本港知名政論家林行止先生,在封筆前不久都這樣建議:
「有人會說,加徵直接稅項和提高稅率,有錢人會走清光,結果得不償失。這當然有其道理,而且這種說法過去數十年不知重複了多少次,港人早已銘記於心;然而,回心一想,有錢人會因為一點新稅而離開此地嗎?如果香港仍有商家認同、放心的法治和私有產權一如舊貫般受尊重,加點稅算是什麼!」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