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據衞生防護中心網頁資料,截至5月尾,全港有超過669萬人接種一劑疫苗,佔整體人口92%。
這意味著,在當局大力谷針超過一年,甚至推行「疫苗通行證」超過三個月後,仍有約70萬人未有打針。當中有多少人擁有可以取替「通行證」的醫學豁免證明書?食物及衛生局回覆《獨媒》時表示,自一月底推出「接種醫學豁免證明書」以來,至今有約11萬張證明書仍然生效。
其餘以十萬計的人,明明也身在處處都需要「通行證」的香港,為何仍寧願犧牲便利,一直沒有打針?他們又因此受到多大影響?
《獨媒》找到其中五人,了解他們在沒有「通行證」下如何生活。天天買外賣、拒絕要打針的工作、在街上當「野孩子」、羨慕假日可以去看電影和演唱會的朋友⋯⋯作家沈卓怡覺得,自己活得像是地下城市的人。表面與他人無異,但地面上的活動,她都無法名正言順地參與:「社會表面正常返、夜晚可以食飯,但有班人因為欠缺呢個動作(打針),佢哋都係呢個城市生活,但就係同其他人唔同。」
不過也有人覺得,除了要改變某些習慣、放棄某些喜愛的娛樂,不打針對生活的影響並不大。重點是,這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在私人公司當文員的Lewis說。
*********
「打了針仍有機會感染,為甚麼要打?」
正就讀大三的林小姐,因為沒有打針,險被禁止回大學上課。患有再生障礙症貧血及有嚴重藥物敏感的她,過去半年一直為未能申請醫學豁免證明書的事困擾。她曾多次向醫院及私家醫生申請醫學豁免證明書,惟院方稱她不符衞生署建議的疫苗注射過敏史,拒絕發出證明書;私家醫生則表明怕「揹鍋」,未見面已致電說不方便發出。
原本在大專院校工作了兩年的阿輝,則在一月得悉校園將推行「疫苗通行證」時提出請辭,並在「通行證」生效前一日離職。她本身沒有慢性疾病,但因家人試過中風和有腎衰竭,她怕自己接種後出現嚴重副作用,因此一直沒有打針。
不少專家指出,即使無法完全解除感染風險,疫苗仍能預防重症和死亡。但林小姐和阿輝仍因個人健康考慮、擔心副作用和對疫苗成效存疑而卻步,沈卓怡、Lewis和吳先生一家人同樣是如此。沈卓怡有朋友在打針後,全身生濕疹,皮膚較敏感的她因此卻步;Lewis和同在私人公司工作的吳先生則同樣認為,既然打針本身有風險,而打了針仍有機會感染,那為甚麼要打?
事實上,沈卓怡和家人都曾感染新冠肺炎。不過相比已打針的家人,沒打針的她症狀更輕,也更快康復。她覺得是體質問題:「打針應該係為咗保護自己而打,但我睇唔到我要打嘅必要性。」
患有再生障礙症貧血及有嚴重藥物敏感的林小姐,曾休學住院四年,現時仍要每天服藥。(圖由受訪者提供)
「不打針不犯法,但要承受後果」
生活在今日的香港,不打針,就要承受後果。宣布推出「疫苗通行證」時,林鄭月娥一再強調,當局並沒有強迫市民打針,只是要令不打針的人「接受一啲嘅後果」。於是沈卓怡在這三個月間,變成了「野孩子」,並已經習慣單手拿著燙熱的外賣,站在街上或蹲在已落閘的店舖外吃。
不知是否受防疫政策影響,像她這樣隨街食飯的人,沈卓怡發現為數也不少。有次她和朋友買了外賣,由太子走到深水埗,遇到的每個休憩處都沒位置可坐,走了大半小時才終於有位坐下:「好撚慘啊,九個字可以返屋企食啦!」
吳先生的工作合約在去年12月結束。公司本身已準備了下一份合約,但因要到大學校園內工作,吳先生向公司反映自己不想打針後,只能無限期推遲簽約。本身在補習社做兼職的林小姐,亦因拒絕打針而選擇了辭職。她和早已辭去全職的阿輝,均正靠接freelance工作維生,但林小姐坦言收入不穩定,亦有因此感到不開心。
更令林小姐難過的,是社交影響。前陣子,她有朋友從外地回港,一班中學同學許久沒見,終於可以齊人相聚,但因那名回港的朋友想吃香港地道美食,林小姐去朋友家玩後,中途便離開,沒有和他們一起吃飯:「佢好耐冇坐喺度、感受個環境,食香港嘅嘢⋯⋯我唔想因為我自己,搞到佢哋都要食外賣。」
訪問當日下著大雨,沈卓怡買了外賣後,坐在商場外的後樓梯邊吃邊受訪。
旁人:堅持咁耐好犀利 VS 你覺得你可以捱到幾時?
雖然屬社會中的「少數」,但五名受訪者均表示,較年輕的同輩一般對於他們拒絕打針沒太多意見,Lewis的朋友甚至會誇她:「堅持到咁耐,好犀利!」不過,總有人勸服過他們。在「疫苗通行證」全面推行前,林小姐父母一直落力替女兒尋找私家醫生,嘗試領取豁免證明書;但隨時間過去,父母態度亦開始轉變,近日更催促她打針:「我唔知(點解)呀,可能社會環境風氣變,就會覺得我好遲(仲未打針)囉。」
林小姐到醫院覆診時,專科醫生也會著她快點打針,但她說對方的回答總無法令她放心:「佢哋係答『交俾你自己諗,最好緊係打,每個人嘅敏感反應都唔同』呢類廢話。」她曾因病住院4年,醫生過往一直不容許她接種流感針和子宮頸癌疫苗,以免引發紅疹、口腔潰爛、窒息暈倒等病徵。出於這些經歷,林小姐始終不願冒險:「冇可能會打。」
Lewis的家人同樣不理解她的決定,覺得沒有「通行證」會影響生活,也相信疫苗有效預防重症。吳先生則較幸運,身邊的人無論有否打針,都尊重他的決定。上司容許他繼續做兼職,朋友亦會選擇到私人地方聚會;至於家人,他說母親和兄弟至今都沒有接種疫苗,即使在「疫苗通行證」推行前,母親有猶豫過要否為了進入街市、商場等地方打針,最終也沒有打。
沈卓怡的家人都因為工作,早已接種疫苗,但從沒說服她打針。倒是有不認識的人,偶爾會在網上私詢她說「你覺得你可以捱到幾時?你遲早都要打㗎啦」、「大局已定,面對現實」。阿輝的上司和同事不想她辭職,曾遊說她打針留下;不過阿輝覺得,既然已堅持了一年,如果現在才去打針,自己就成為了工作的奴隸:「我唔想自己變成咁。」
生活:無可取替 VS 改變選擇
「其實生活到嘅,但點都會差啲。」沈卓怡本身很喜歡看演唱會和電影,在社交平台上見到朋友影戲飛、食飯「打卡」,她會感到羨慕又妒忌。外賣始終無法取替堂食,在家看電影亦比不上戲院音響和大螢幕,沈卓怡試過特意買較高級的肉在家燒肉,也試過用投影機在工作室牆上放映《重慶森林》(非4K版本):「但係⋯⋯唔同囉。」
不過,她嘗試讓自己正面一點:「喺限制之下,如果我嘅世界得返咁細,我就嘗試喺呢個地方搵啲嘢嚟做、搵啲嘢嚟玩。」以前約朋友出街,她可能會在咖啡店坐一個下午,但現在因為無事可做,她多了在城市中閒逛,看建築物的顏色、招牌上的錯字,這也成為了一種娛樂:「都幾得意,以前唔會留意城市面貌,原來我行過條街十次,但一直冇發現個招牌寫錯字。」
吳先生倒覺得沒有「通行證」對自己的影響不算大。他本身就較喜歡待在家中,沒有全職工作的這段時間,他笑說是當自己在放一個悠長假期,無法到運動場打羽毛球和抱石,就改為到郊外行山和影相;無法到街市買餸,就改為光顧街邊店舖;沒有堂食,就改為叫外賣和在家煮飯;沒法到戲院看電影,他也可以看書和Netflix:「宜家太多嘢可以選擇。」
林小姐則和朋友約定,逢星期五到其中一人的家打麻雀。美其名是想一起玩,但林小姐心裡知道,大家也是在遷就她。
想像未來:當工作成為交換條件
隨著第五波疫情過去及高接種率下,近日有專家認為不應再「谷針」,60歲以下人士亦毋須再使用「疫苗通行證」。惟林鄭表示,政府不會被專家「帶住走」,重申打針仍是重要的手段,會堅持推進。
「我都好想睇Rubberband(演唱會)㗎!但⋯⋯冇辦法啦⋯⋯」Lewis說健康是首要考慮,其他都可以犧牲,除非日後有更多科學數據,能證明接種疫苗有效預防新冠病毒,且副作用不會對身體有長遠影響,才會考慮接種。她的工作本身需要到外地工幹,但她曾向上司表示,若通關後需要「通行證」才能出境,她會申請繼續家工作或者辭職。
至於暑假要回校上實體課的林小姐,與校方多番交涉後,終獲准暫時使用手上的臨時豁免書進入校園。不過她表示,會繼續尋找私家醫生,嘗試申請豁免書:「因為真係好麻煩,同suppose係我一早就應該要攞到。」
2022年4月21日,近四個月的晚市禁堂食令解除後,尖沙咀一帶的餐廳座無虛席。(資料圖片)
沈卓怡兩年前買了台灣樂隊「落日飛車」演唱會門票。演唱會因疫情而一再推遲,至今仍未知何時會舉辦,很喜歡這隊樂隊的她,被問到時會否為了睇show而打針時,一時語塞:「我唔知啊。」
她始終覺得,生活看似回復正常只是社會表象。沈卓怡自覺活得像漫畫中活在地下城的人,沒有權利進出地面上的場所,也無法名正言順地參與任何活動:「表面上行出街,你唔會分到邊個打咗針、邊個無打,但自己心入面好清楚——我哋同嗰啲打咗針嘅人係唔同,我哋係有待遇差別。」
她寫了一篇文章,想像多年後活在香港的人,每兩個月要打一針,並且都成為了「黎生」——那名在2019年示威者發起「三罷」期間,接受電視訪問並說「我嘅訴求就係想返工」的男人。沈卓怡覺得,當越來越多事不能做、不能說,「黎生」那種只想乖乖上班的價值觀,會成為未來主流趨勢:「只有咁先可以令自己喺呢個地方平安生活。」
但沈卓怡強調,自己沒有指責的意思。她只是想大家思考,當政策將一道又一道限制加諸在大眾身上,並以工作作為交換條件,大家是否仍會接受?「我唔希望以後對所有事情逆來順受,會成為呢個城市嘅共同意識。我真係好害怕呢樣嘢發生,太恐怖啦。」
2022年2月22日,「疫苗通行證」 推行前兩日。(資料圖片)
*********
編按:港府在2021年2月展開社區疫苗接種計劃,惟最初反應平平,首兩個月只有83萬人接種一劑或以上疫苗。特首林鄭月娥在4月12日提出「疫苗氣泡」的概念,以市民有否完成接種疫苗,決定放寬社交距離措施的程度。
至今年1月,林鄭將「疫苗氣泡」正名為「疫苗通行證」 ,並宣布日後打了針才能進入多個處所,包括市政大樓、食肆、商場、體育館、街市、超市、戲院、理髮店等。2月24日起,「通行證」門檻為至少接種一針;4月30日起,至少兩針;5月31日起,至少三針。
大專院校、醫管局、大型私人機構陸續要求學生及員工接種疫苗,教育局局長楊潤雄亦稱,學生接種率需逾九成,學校才可恢復全日面授。最新消息是,政府將在6月13日進一步擴大「通行證」涵蓋範圍至13類醫療處所,否則須提供48小時內的陰性核酸檢測結果。
記者:梁皓兒、池凱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