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特首小圈子選舉已經拉開戰幔,梁振英連任的機會愈來愈渺茫。最近中央政策組不經向立法會申請撥款私下聘用退休多時的前學運猛將雷競璇為全職顧問,合約一年,負責所謂特別研究項目,直接向在公眾傳媒隱形多時的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邵善波問責,不問可知,必定與梁振英的競選連任有關。
江山也要文人捧,中國從來只有士大夫,沒有獨立的知識分子,士為知己者死是他們共同的意識形態,一生職志最高亦只是做個「國師」,為帝皇權貴出謀獻策。一向淡泊明志的雷競璇願意出山為689政權効犬馬之勞,我相信是士大夫頭巾氣重居多,當然可能還有老掉大牙的民族主義心態作祟,加上法國馬克思主義者路易.阿圖塞(Louis Althusser)所言讀書人普遍患有的「幻想的債」(Imaginary Debt)的通病,雷競璇可能專職為梁振英連任炮製論述,也就不足為奇,只令同代人感到詫異而已。
引發窮人鬥窮人
其中一個主要原因,相信就是最大的對手梁錦松也有名重一時的港大經濟學教授王于漸壓陣,還針對梁振英的「強項」土地與房屋政策,提出所謂「補貼置業計劃」,以及同樣倡議開發郊野公園,增加土地供應。
不過,王于漸究竟為他人作嫁還是為自己着謀,卻不得而知,因為有隱世高人對我說,他認為王于漸極有可能成為下一屆特首,原因卻不肯說明。但消息橫空出世,石破天驚,肯定在任何港人(包括所有所謂政評家)意料之外。然而,眾所周知,房屋問題一直是本港社會深層次矛盾的根源,胡溫執政時期,早已語重心長地告誡特區政府,而梁振英可以騙取民望,突襲「政變」成功上台,亦靠假大空的土地和房屋政策而已;倘若如今有人真的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本港的房屋問題,獲得中央信任和支持上台執政,也不能說是全無道理可言。
王于漸會不會出任特首,我沒有興趣討論,但他的所謂土地及房屋政策,其實並不高明,亦是舊瓶新酒,只是他過去為董建華的「八萬五」政策獻計的翻版而已。
如果大家不是善忘的話,應該記得董建華推出「八萬五」鴻圖大計時,也在「居者有其屋」以外推行「租者置其屋」計劃,期望於10年內推出25萬個公屋單位,讓公屋住戶可以折讓價格購入所住單位,以完成七成本港居民擁有自置物業的目標。有關計劃一舉多得,既可為當時樓價高處不勝寒的樓市提供大量生力軍,為本港畸形樓市獨有的置業階梯保底,又可為政府最終甩掉公屋這個大包袱。
當時力主自由經濟的本報社長和主筆林行止不單贊成,更建議政府一次過大手筆,把公屋全部免費贈予住戶,即時完成計劃。要不是亞洲金融風暴重創本港股市和樓市,董建華在地產霸權的壓力下,於2002年宣告「八萬五」壽終正寢,相信「租者置其屋」計劃早已完成十之八九。
事實上,亞洲金融危機後,王于漸從未放棄有關計劃,今次捲土重來,倡議「補貼置業計劃」,取消公屋和居屋的分別,用「補貼出售」和「先租後買」利誘市民落踏,雖最初只限於新建公共房屋,但最終還是會擴展到舊有的公屋上。由於租置公屋市價遠遠高於購入價,不少現有公屋住戶見「有利可圖」,更深信長遠而言,樓價必會持續上升,已經蠢蠢欲動,要求「補貼置業計劃」同樣應用於現有公屋住戶身上。
從社會資源的有效經濟運用角度考慮,人們很難駁倒王于漸的論述,但現實的情況是,未來10年,公共房屋(公屋加居屋)供應數量只有29萬,連滿足現時輪候上樓的需求也不足夠,還要引入人為買家,實行窮人鬥窮人,只會出現排擠效應,令經濟能力更差的公屋需求者被拒諸門外,產生更大的社會問題。
始終是住屋問題
王于漸即使如何高明,他的房屋政策與梁振英的假大空政策根本分別不大,都只是着眼於解決港人的置業而非住屋問題。
身為自由經濟學者,我們很難理解王于漸亦會違反自己的信念,同意政府資助被挑選的階層置業(為什麼政府不資助被挑選的人士買股票,一樣可以有大條道理,說有利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而不是基於社會穩定的政治理由,只協助有需要的基層人士解決住屋問題?
其實,要解決住屋問題一點也不難,在目前社會經濟條件局限下,一樣可以做到。辦法很簡單,只須改變未來10年的長遠房屋策略,把10年內計劃供應的48萬個住屋單位一律改為興建不同面積的公屋,容許各階層人士毋須資產審查,只以家庭收入25%租住,出入自由。
有關政策即時改變了公眾對樓市的預期,置業立即變成並非必要的人生抉擇,所有人尤其是年輕人都可以自由選擇先租後買,待自己有足夠經濟條件後才考慮購買私樓。對於擁有物業的持份者,衝擊其實也不會很大,因為未來10年新樓供應有限,作為國際城市,置業需求來自四方八面,根本不愁沒有買家,確保樓價不會大幅下挫。
唯一利益最受損的只有地產霸權,但他們也不是完全無利可圖。一來地產商可用其大量土地儲備發展,二來可通過活化工廈政策改變土地用途建屋。當然,地產發展不可能再成為暴利行業。但犧牲小我,可完成大我,地產發展回復正常,卻百業復興,換取回來的社會整體經濟效益,不可估量。這才是真正的經世濟世之道啊!
原文刊在信報,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