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歷恩(手語傳譯員、人權法碩士生)、朱憫謙(手語傳譯員、臨床心理學研究生)
每次政府要講述自己有多麼照顧聾人朋友的資訊權時,都一定會吹奏自己「香港電台由 2016 年 4 月起,推出一個具手語翻譯的直播時事資訊節目」。不過由星期一(25/10)開始,他們就再沒有這支歌仔唱了,因為由下星期一開始,這個少數設有手語傳譯的直播時事資訊節目《早辰。早晨》將會停播,改為播放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出品、講述中共奮鬥的紀錄片《敢教日月換新天》(頓時感到國家很安全)。
《早辰。早晨》是港台現時唯一一個早上的新聞節目,也是極少數恆常提供手語傳譯的時事節目之一。那麼《早辰。早晨》消失後,到底對聾人接收資訊的影響有多大?
我們做了個簡單的小統計:現時每星期附有手語傳譯的恆常時事資訊節目,除了《早辰。早晨》外,還有港台31《新聞天地》、《時事摘錄》、《識多一點點》和無綫明珠台《手語新聞報道》。若如港台回覆眾新聞般「偷雞地」將10月20日才開始播放的短期節目如港台31《盤點政策》及《2021 立法會換屆選舉 - 資訊短片》也計算在內的話,一星期有手語傳譯的時事資訊節目共有約570分鐘。《早辰。早晨》停播後,整體時數將會減至420分鐘。簡單來說,我們從此少了大約四分一的手語時事資訊節目,無疑是種倒退。
若果我們嘗試比較健聽人與聾人透過公營廣播媒介接收時事資訊的機會,情況更是得啖笑。當健聽人(若願意)可以全天候看著無綫新聞台獲得每週10,080分鐘的時事資訊時,聾人每週可以獲得420分鐘的資訊,即聾人透過公營廣播媒介接收時事資訊的機會只有健聽人的4.17%。數據不騙人,這就是香港政府對聾人資訊通達權的照顧與尊重。
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由2008年起適用於香港,這份公約的宗旨是促進、保護和確保所有殘疾人士能充分和平等地享有一切人權和基本自由,當中包括無障礙地接收資訊(第9條),和自由表達意見、以及尋求、接受、傳遞信息和思想的權利(第21條)。缺乏以手語向聾人傳遞時事新聞資訊,除了剝削聾人朋友以上的權利外,也直接影響他們其他政治、公民、社會等權利的行使。例如,在缺乏無障礙資訊的情況下,聾人將難以在與他人平等的基礎上,有效地和充分地參與公共和政治生活(第29條)。
讓所有公民享有接收資訊的權利,從而得以行使言論自由、參與公共事務,是每一個行之有效、以民為本的政府的責任。不過夏蟲不可語冰、對牛就别彈琴,當在位者無法理解人道與人權的概念時,我們就自己「搵呢到嘅出口」。因此在繼續監察、提出問題、歎氣和嬲之餘,我們自己需要做多少少。
聾人朋友、譯者們、所有關心此事的健聽朋友們:
這次停播對我們來說(再一次)是個警剔,社會上整體言論自由、新聞自由的收窄對我們每個人是有著切身的影響。因此我地每個人都要努力,自己主動從不同渠道和使用不同方法,閲讀和消化資訊,了解社會的動向,保持思考,實踐公民責任,而不是依賴某一個節目/電視台/組織/人。可以的話,也可以出多一分力,多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和討論時事,一起接觸多些不同的資訊,甚至幫忙把不同的資訊翻譯成手語/簡單中文,讓更多不同需要的朋友可以獲得完整、平衡、真實的資訊。
這大概是這個時代對我們每個人的考驗,既然如此,就下定決心成為自己想要看到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