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就《管制即棄塑膠》展開為期三個月的公眾參與活動,建議管制物品包括雨傘袋、塑膠棉花棒、氣球及充氣打氣棒等「非必要、難回收物品」。至於膠袋徵費則未有太多著墨,環團綠領行動建議將收費提升至2元,增加阻嚇力,並取消豁免平口袋,即非密封及冷凍食品使用的膠袋。
管制打氣棒、雨傘袋及膠棉花棒
文件建議管制多項即棄塑膠,大致分為六類,即節慶產品(螢光棒、充氣打氣棒、橫額、氣球等)、酒店提供的洗漱梳妝用品(牙刷、梳、小瓶沐浴產品等)、本地產品包裝(盛載水果或雞蛋的膠盒、蔬菜的預先包裝)、本地零售包裝(盛載生果及食材的發泡膠盤、綑綁促銷產品的包裝)、本地物流及網購包裝(泡泡紙、發泡膠粒等)及其他,如
雨傘袋及塑膠棉花棒。
至於在即棄膠袋方面,現時膠袋徵費為5毫,文件建議方向包括收緊豁免範圍、避免多層包裝、限制豁免情況下可派發的購物袋數量、及調整收費水平。
林正財:公眾期望管制,政府亦加快腳步
公眾參與將在本年12月29日完結,活動包括簡介會、論壇、講座等教育活動,同時亦會進行隨機電話調查,並計劃在2022年第一季向政府反映意見。委員會主席林正財表示,希望透過公眾參與做到「由下而上」及「以持份者為本」,盡量收集市民意見。他又表示,市民的取態是最大因素,若公眾期望計劃盡快實行,相信政府部門亦會加快腳步。
委員會策略工作小組主席黃煥忠表示,早前已與不同組織及持份者參與3場聚焦小組會議,指會上有不少來自不同範疇的持份者「已經做緊嘢」,惟部分則仍在觀望形勢,或需要政府推動相關政策作出管制。他又透露,不少人希望優先減少超市包裝或禮品包裝類的塑膠廢物,認為市面上已有不少替代品及不必要。
物品小更常用又難回收
有記者質疑,棉花棒及攪拌棍等產品體積較小,對堆填區影響有限。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副總經理王小偉回應,市民「唔可以睇小細物件」,因為體積小的塑膠製品最難被回收,這些產品經常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對堆填區的比例相當大。他強調,無論塑膠製品是大或小,都希望改變市民生活習慣,減少即棄塑膠使用。
有記者亦提及,速遞包裝較難被管制,因為大部份速遞都屬於外國入口產品。林正財則指, 現時有不少代替品可以被使用,所以最重要的是市民有意識地拒絕使用塑膠包裝,以消費者的聲音影響生產商決定。
黃煥忠補充,部份代替品的價格可能較一次性塑膠製品更昂貴,而令生產商卻步,但當這些代替品在市場上的使用量越大,成本就會越低。他指,企業需要注意形象,當社會上大部份市民都注重環保意識,將會是另一透因驅使企業使用較環保的產品。他認為,現時生產商與消費者之間的理解不足,生產商或誤以為消費者喜歡漂亮的塑膠包裝,但消費者卻認為這些包裝是不必要的,希望透過活動達到溝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