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中以後,這城不少人離散遠走他邦。李生李太(化名)一家移民英倫,2021年初放盤,雅典居高層向海的單位,即日已獲買家承接,售價一毫也沒減,與銀行估價相同,沒蝕讓。舊居於當年賣掉,相對今天,是個好價錢。
2021年8月,反映樓價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升至191.34歷史高位,2023年1月回落至157.22,大約跌了17.8%。若以2022年初186.19計,去年全年跌了15.5%。跌夠嗎?
*****
盤點了馬鞍山34個主要屋苑(見表一),以呎價計,由近年高位至去年(2022年)底,跌幅由2%至35%,跌價最多的5個屋苑是星漣海、錦龍苑、馬鞍山中心、錦英苑和峻源。對比CCL的17.8%跌幅,有22個屋苑、約三分之二跌超過此幅度。
這一輪跌浪,不少人都認為有兩大原因:一是移民潮,二是加息。
居民淨遷移 3年共流失22萬人口
港府公布人口數字,最近3年的「香港居民淨遷移」(涵蓋香港居民以工作、讀書和移民等各種目的進出香港的流動),2020年中期是-2.09萬、2021年中期是-8.92萬、2022年中期是-11.32萬,3年共計-22.33萬人。特首李家超首份施政報告首次披露,過去兩年流失約14萬名勞動人口。這些數據大概可反映移民的情況。
至於移民盤,官方與坊間數據都沒有專項統計,若搜尋地產代理和傳媒報道,可找到區內一些移民成交個案(見表二)。
「移民急讓」,是否真的有筍盤?若從表列的個案分析,去年12月的翠擁華庭低層的移民盤,呎價9,485元,跌穿萬元心理關口,亦令該屋苑的呎價由高位1.3萬元,回落28%。
雖然不少移民盤成交價「偏筍」,甚至有蝕讓個案,如星漣海1座中層帳面蝕93萬元、迎海18座中層蝕83萬元,但表列的移民盤成交,仍有多個帳面獲利,同樣是迎海,23座高層卻賺234萬元,雅濤居1座中層及雅景臺2座低層,分別套利更高達697萬元及615萬元。
不過,不是每個業主都會賣掉物業。已移民的Venus(化名)投資有道,持有兩個物業。由於看淡香港樓市前景,她把區外的收租單位沽出套現,只留下馬鞍山雲海心儀單位供家人自住,重整資產分布減低風險。Venus深愛這城,現在只是「物理上」離開了,根仍留在這裏。
料上半年結束加息 明年樓價升?
對於加息,美國今輪加息由2022年3月至2023年1月,共加8次,累計4.5厘;香港則由2022年9月跟加,共加3次,累計0.625厘。滙豐、中銀香港、恒生最優惠利率(Prime rate,簡稱P)為5.625厘,渣打則為5.875厘。今年1月,本港銀行則意外地沒跟隨美國加息。
若以30年期計,P加0.25厘後,月供增加3.2%,每100萬元按揭額增加138元;如以500萬元為例,新造二手物業按息加至3.475厘計,月供增加691元,升至22,383元。
市場預期今年香港或再加息2次,每次僅加0.125厘,意味最優惠利率或升至接近6厘。至於香港今輪加息周期,可望隨着美國聯儲局3月及5月的議息而結束。
加息周期結束,樓價會否止跌?高盛去年10月發表報告,預期本港樓價去年和今年分別跌15%。結果,以CCL指數計,2022年下跌15.5%,與高盛預測非常接近。
踏入2023年,由於通關與股市反彈,令高盛調升樓價預測,由原本預期2023年再跌15%,2024至2025年持平,調高到2023年跌10%,2024至2025年各升4%。信不信?由你。
「只要守得住 好快升上18000元」
周生周太8年前回流返港,走遍了世界,最終選擇落戶馬鞍山。為甚麼是這裏?周太說愛馬鞍山的海、海濱長廊散步、空氣好、空間感、屯馬綫便利、交通四通八達、規劃好、是個好成熟的社區……
周生則認為,香港樓市的反彈能力和抗跌能力很高,只要有能力守得住,「就算跌到1萬元呎,好快可以升返上18,000元」。
踏入兔年,二手轉旺,成交明顯回升,移民潮亦由高峰稍稍退潮。物業買賣從來都是好友與淡友的心理戰,世上沒有水晶球,誰會得到最後勝利,惟有拭目以待「鬥長命」。
撰文 // Tong
攝影 // T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