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政府在2017年就實行逾20年的「整筆撥款津助制度」開展第二次檢討,檢討進行約三年,優化整筆撥款津助制度檢討專責小組(專責小組)並於4月22日完成對業界的諮詢。多個社福界工會不滿社署無意改善以中薪點作撥款基準的撥款制度,批評檢討「原地踏步」、「十年一檢,亳無進展」,令前線員工續受剝削﹐促社署落實「包底機制」,即只要機構做到服務要求、非管理不善,社署承諾會為超支「包底」,讓機構有安全感,不再削減員工薪酬。
社署無意改善制度 維持以中點薪金的撥款基準
「整筆撥款津助制度」為政府以一筆過付款的方式向提供福利服務的非政府機構發放經常撥款,現時以中薪點作撥款基準。社署曾委託顧問公司調查,在歸類的17類社會服務中,有10類服務的實際薪酬支出與社署推算相若或低於基準;其餘7類服務的實際薪酬支出則高於社署推算。社署認為非政府機構已有足夠資源按薪級表聘用員工,故無意更改撥款基礎,僅建議機構維持機構彈性處理人手編制及自訂薪酬政策。
專責小組成員兼社會工作者總工會外務副會長張志偉批評社署「十年一檢,亳無進展」,未有解決制度的問題,是敷衍了事。
機構怕唔夠錢剝削 前線員工 批社署建議「假彈性」
撥款以中薪點作基準,而機構可自訂薪酬政策,社福界認為做法令前線員工薪酬受到剝削。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工會理事陳順意稱,業界對自身的財政狀況保守且缺「安全感」,令管理層削減支援同工,如前線照顧員、活動助理等的薪酬,指他們在「限米煮限飯」及「睇餸食飯」的情況下,有10元就最多用9.5元以換取「安全感」。
另外,根據顧問公司的調查,前線員工的起薪點薪被削減了50至70%。陳順意批評一筆過付款所謂的彈性是「假彈性」 ,只是用前線員工剝削得來。她解釋,因機構「好驚自己荷包唔夠錢」,故不敢加人工及花錢。
社工收入低於起薪點 許麗明:機構已攤晒盤數出嚟
顧問公司調查亦發現,有50%學位社工(助理社會工作主任)、39%的非學位社工(社會工作助理)及55%個人照顧工作員入職薪酬低於起薪點。按非政府機構一般職位薪級表,學位社工的起薪點是16, 即33,350元;而非學位社工的起薪點為9, 即22,725元;而個人照顧工作員的起薪點為3, 即15,560元,反映部份機構未有按薪級表招聘人手。社工總工會總幹事許麗明透露,不少機構都不害怕沒有按薪級表招聘人手,因他們已「攤晒盤數出嚟」,向員工表明資金不足,無法按薪級表聘任。
兩成機構儲備過高需退款 倡降低水平
根據社署資料,2019至2020年度機構累計儲備合共高達44.7億元,比2015至2016年度增加28%,有33間機構因儲備高於25%需退還撥款,佔加入了制度的164 間機構的20%。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職工會吳先生解釋,機構儲備過高同樣反映因怕超支,不敢實行較進取或良好的薪酬機制,認為他們不知「剩幾多係合理」、「覺得有剩好過冇」。他補充,儲備過高或因為偶發性的撥款增加,即機構提供新服務時聘請新員工,而新員工薪金較低,但社署以中薪點為基準撥款,故會有餘款。現時社署建議維持機構若儲備高於25%需退還撥款,吳批評社署「降低儲備水平咁簡單都唔敢做」,建議降低至5%或10%。
人手不穩 影響服務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職工會吳先生形容業界現時存在「結構性空缺」,部份職位如院舍、康復服務因資金不足,長期無法聘請足夠人手,即使從其他單位調配資源去聘請人手,但依然存在人手不足的問題,令服務質素下降。他更批評有服務單位因無法聘請員工而將剩餘撥款補貼其他單位是荒謬、不健康的狀況。
他再指,社工人手不穩定性令不少個案「跟跟下甩咗」,他舉例家暴或長期創傷個案需社工用長時間與個案事主建立關係,令他們願意接受治療,惟有社工用一、兩年建立關係後,因薪金太低而離職,新社工亦難以再次與事主建立關係。
多個社褔界工會亦建議讓小型機構重返「實報實銷」模式,在一次性撥款的制度下,大型機構人手及服務較多,會有彈性去調節撥款的用途,惟小型機構不論人手或服務均較少,沒有足夠彈性維持服務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