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文化的連繫是我們與生命的連繫](/sites/all/themes/inmedia_2021/images/white.gif)
我們容得下香港文化博物館,就如香港會容下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戲曲中心——就如奶茶中香醇的煉奶及港式的絲襪茶的相容。
12月11日,立法會民政及文化體育事務委員會將討論設立兩所博物館介紹國家和抗戰歷史,當中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去留引起廣泛關注以及網上熱論。了解香港文化博物館為何突然在公眾討論評論,可從三方面了解其背景。背景一:以回應《2023年施政報告》第29段中提出,政府會設立博物館介紹國家發展和成就,以涵蓋國家歷史、政治、經濟發展和文化等領域。專館落成前,康文署會在現有的博物館內設立專廳,率先展示相關內容。背景二:《十年文化藝術設施發展藍圖》提出2027-2032年預計博物館數目將從15間增至超過20間,並預計博物館的每年平均訪客人次將會由500萬增至900萬,介紹國家發展和成就的專館和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將為其中兩所新增的博物館。背景三:有業界人士指香港文化博物館改建,「是香港設計界一直期待的好消息」,並藉此把展覽重置於適當的博物館,如把徐展堂館及趙少昂館配置於香港藝術館。
我認為,要達至以上三點並不須影響現時香港文化博物館在原址的展覽和運作。
香港文化博物館於2022-23年度有超過45萬人入場,為康文署轄下17間博物館中排第五。縱使其位置相較頭四位的博物館遠離市區,但仍每年穩定地吸引對文化有興趣的市民,可謂有很大潛力助長吸引旅客及訪客發掘香港的不同文化角落,增加文化軟實力,展現香港文化的底蘊,如金庸館──探索金庸筆下的武俠世界;絕代芳華・梅艷芳──展示巨星的及未來的情書;瞧潮香港60+──逾一千件珍貴展品。一個社會擁有長期的展館放置文化寶藏,顯示了我們與生命的關連,彰顯文化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拆走香港文化博物館,並把藏品留散在不同博物館,猶如要割裂我們文化的一部分,把生命的肢骸分折開,能作出這樣決定的人讓能談重生?
我理解,部分人關注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定位。然而,欠缺能力理解和重新思考香港文化的定位,便把一座博物館拆掉,完完全全地不能體現對文化的重視,這是我們所不能接受的。我把會議討論文件閱讀了十遍,卻未見展述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去向和科學館移址的詳情和安排,只以註腳中「建議香港科學館將重置於香港文化博物館現址並進行重建,提供更大的可用地積,並帶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提供更多設施。同時,香港文化博物館的現有藏品將在其他博物館重新整合和重置。」便解釋了這項決定。
於普通市民而言,確是難以接受亦難以訴說不滿和可惜。我並非反對設立新的博物館,而是在整個討論過程中,普通市民的大多數意見可以被反映,可影響到當中的決策。當中的「氣魄」回應和針對的是使社會更割裂或使帶領香港走進「由治及興」?
建設國家發展和成就新專館其中一個考慮方案,可以是把新專館建於仍在規劃的北部都會區,配合該區的發展潛力。難道決策者不認同北部都會區是未來發展潛力和吸引人流所在地、交通便捷的選址?專館在北部都會區作館址,亦可增加其彈性設計,不須局限於尖沙咀現時科學館的建築設計和空間,讓科學館繼續成為該區的標誌性博物館,新專館可在北部都會區座落,各能獨當一面。
再加上,回應香港文化博物館的爭議,並讓香港文化博物館保留原址,可避免公眾有感政府及決策者的判斷脫離大眾。讓香港保留香港文化博物館,同時加添本地文化元素及吸引旅客的宣傳力度,才是港人的好消息。本人不是文化界代表,但社會「殺館」仍是小市民可關注和可表達意見的議題。甚麼算是「方便市民」,甚麼是「不設實際」,甚麼算是「市民得益」,我作為市民仍可有不同看法。
缺乏香港文化博物館就如香港不再有讓人留戀的奶茶;不再有讓人留戀的獨特性;不再有讓人留戀的你;不再有讓人留戀的我。
拒絕消逝——拒絕的是我們的一部分也要留逝;那讓人駐足停留的一瞬;以拒絕來捍衛「珍惜」。拒絕的是消失不斷地發生。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