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新學年開始至今一個月,嶺大研究團隊今日(9日)發布2023/24學年的「香港學童快樂及生命教育指數調查」結果,發現學童的快樂指數為6.75,生命價值感更跌至新低,由2016/17年度的7.27大跌0.53點,至今年的6.74,較疫情時的指數更差。調查更發現學生年級愈高,對「活在世上很有價值」的認同感愈低,其中小四學生為7.34,中一學生為6.34,中五學生更只有5.92。
三間大學聯合研究 指家長催谷學生致生命價值感下降
研究由嶺南大學STEAM 教育及研究中心、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香港中文大學兒科系及香港兒科醫學會合辦,採用「愛毅智行理論框架」進行調查,即「關愛」、「堅毅」、「智慧」及「行動」四大心理資本。研究在今年3月至6月初進行問卷調查,收集了9間小學及10間中學,共1,503名小學生、2,033名中學生及152名老師的意見。學童快樂指數取樣目標為小四至中三學生,同時按學校意願加入中四及中五學生,結果顯示,2023/24的學童快樂指數為6.75(10分滿分),按年上升1.85%。惟學童的生命價值感跌至新低,由2016/17年度的7.27大跌0.53點,至今年的6.74(10分滿分),較疫情時的指數更差。而學生的年級越高,他們的生命價值感越低。
何濼生解釋指,疫情過後,家長急於催谷子女追趕學業進度,形容為「toxic(有毒)」,故學童受家庭影響,失去了自己的方向及目標,以致生命價值感下降。而高年級學生進入青春期,正值發育,遇到更多問題及挑戰,包括社交及家庭,故高年級學生的生命價值感較低。
研究發現香港學童較深圳學童享更高生命價值感
是次研究獲取了深圳大學的支持,故團隊在深圳進行同樣調查,並對比港深兩地的結果。深圳學童的生命價值感為4.42,反映本港學童較深圳學童享更高的生命價值感。何濼生則指未有具體分析其結果之別,但估計與兩地不同的環境有關,仍須再進一步的了解。
近四分一的高小學童曾於過去一年遭校園欺凌
在校園欺凌方面,調查發現「未受欺凌指數」為3.69(5分滿分),整體較上年度下跌了2.75%,當中小五及小六學童的指數分別下跌了5.21%及4.02%,更有近四分一的小四及小五學童反映曾於過去一年遭受校園欺凌,而言語欺凌比肢體欺凌更普遍,何濼生表示言語欺凌的影響不一定比肢體欺凌低,強調不能輕視言語欺凌對學童造成的傷害。
至於如何識別受欺凌的學童,香港大學臨床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副教授葉柏強建議家長、老師及社工多觀察學童的行為情況,如小朋友突然間情緒好大變化、晚上失眠、抗拒上學,甚至出現自殘思想,這些皆有可能為早期受欺凌壓力引致「爆煲」的特徵,呼籲各方多加注意。
生命教育指數下降 倡學校多以「唱歌」形式進行教育
此外,校內推動生命教育的指數亦由上年度的3.92跌至今年的3.65,跌幅為7.03%。67.8%教師表示對生命教育有很大興趣,惟僅39.1%的教師曾經接受相關培訓。而家庭生命教育指數為3.99,較上年度減少0.45%,而中學生的數值較小學生的低,反映學童的年紀越大,他們所接受的家庭教育越少。
何濼生稱生命教育有助培養學童的心理資本,減少校園欺凌。他質疑學校「淨係得嗰『講』字」,強調「講係重要,但係潛移默化更加重要」,建議校方多以「唱歌」形式,能更有效向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三層應急機制須配合預防措施「一齊做」
政府去年推出三層應急機制,支援學生情緒需要。何濼生就指機制如「唔閂水喉制,一味去抹水清理積水咁」,未能在源頭解決問題。他認為「一定係要掉返轉頭去閂水喉」,培育小朋友的心理資本,「打預防針」,讓他們有能力去應付「有毒氛圍」,處理如與他人攀比等壓力。他表示,事故發生時只靠機制去識別有需要的學生實屬太遲,「identify佢(學生)已經too late」,故認為應該預防措施與應急機制「一齊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