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政府在2022年向立法會交代「明日大嶼」造價增至5,800億,民間更估算貼近9,000億元,兩年後今日的估算又如何?發展局局長甯漢豪今在立法會一個委員會表示,目前不需為整個項目估算最終成本,亦毋須考慮「錢從何來」的問題,更重要是考慮未來30年是否需要有關土地。《施政報告》形容「穩慎推展」人工島建設,甯漢豪在會上表示,人工島的發展步速已「放慢咗」,與北部都會區步伐不同,未來十年將投資更多資源在北都。
會議上,發展局又計劃在北都三處採用「片區」開發模式,以及由政府「揸莊」成立產業園區,私人公司參與營運。有議員擔心恒大事件一旦在香港發生,政府會否「進場包底」。甯漢豪表示若以「片區」賣地,政府已收取地價,假如「爛尾」,土地會歸回政府所有。
「片區」發展年底前開始「摸底」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在發展事務委員會表示,北都將設有3個片區,包括新田、洪水橋和粉嶺北,每個片區涉及10至20公頃土地,政府將會在今年底前進行「市場意向調查(expression of interests)」,有別一般公眾諮詢,政府會直接向發展商表明公私營房屋比例,「你願唔願意投」,若不願意則「有咩調校」,例如政府時間表是否「太進取」。發展局透露希望明年起碼最少為一個「片區」項目正式招標。
至於另一個北都發展大計,是由政府成立一間公司,或在財政司司長辦公室下成立法定公司,在賣地後經營權仍由「政府揸莊」參與運營,牽頭帶領招商過程和產業發展模式。政府計劃用洪水橋一幅物流用地作研究,預計明年首季公布更多細節。
調整填海時間表至2027年
新民黨李梓敬關注現時政府財政赤字大,長遠是否有能力負擔人工島的成本。他又問到現時有否足夠人手同時進行人工島及北都兩項大型基建。
甯漢豪回應指,交椅洲人工島現時仍處於環評程序,仍未到融資階段,在預計開始填海的2027年,財政狀況可能隨著經濟好轉會有變化,現時毋須制訂人工島的最終成本,或考慮「錢從何來」的問題。她稱最重要是考慮未來30年是否需要有關土地。而相對去年的時間表,她指現時人工島的步伐已經放慢,有助控制成本,現時北都與人工島的步伐不同,未來10年較多資源將投放在北都。
洪雯憂類似恒大事件出現
選委界洪雯關注「片區」開發,政府會為發展商定出指標,但她擔心隨著經濟形勢變化,「幾年前硬指標,已不合時宜」,問當局會否「因時制宜」合理調整要求。她更問到若有發展商出現財政問題,例如內地恒大事件,「政府會否進場包底?」
甯漢豪表示發展商在投標「片區」時已了解規劃大綱圖的要求,並按參數發展,「我哋唔會好操控式」,只要求發展商將部分發展好的公營設施「畀返我哋」,因此不存在中途調整指標。至於若有發展商「爛尾」,她強調政府已經「收咗地價」,若涉及爛尾,土地會歸回政府所有。
洪雯追問「片區」會否由單一發展商負責開發,甯漢豪表示土地涉約10至20公頃,相信「難以由一個發展商自己做哂」,而是由不同開發商「合組一個財團」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