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港大研究:約七成照顧特殊需要子女的父親 曾感到羞恥內疚

港大研究:約七成照顧特殊需要子女的父親 曾感到羞恥內疚

(獨媒報導)近年照顧者悲劇屢次發生,支援措施雖然有增加,但有意見指關注對男士照顧者的支援配套不足。港大發表研究,指約七成受訪父親在照顧過程感到羞恥及內疚,例如有特殊需要的兒女在公眾地方做出不當行為,有人會指責「你點教仔㗎」,令父親感到尷尬和羞恥。研究負責人盧啟聰指出,旁人目光或語言會導致負面行為,例如父親避免帶孩子外出和參加社交活動。有參與研究的受訪者指出,部分人對特殊人士反應過激,例如有港鐵職員曾跪頸制服一名有特殊需要青年,反映社會了解和應對方法都不足。

調查由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進行,共收集437份問卷,結果顯示分別有65.7%及76.2%的受訪者承認在照顧特殊需要子女時曾經出現羞恥感及內疚感,而由羞恥感和內疚感所導致的迴避行為與補償行為則有50.6%及95.2%。另外,以6分為最高,受訪者的羞恥感和迴避行為平均值為3.37分和3分,而內疚感和補償行為平均值則為3.7分及4.1分。

社會與家庭雙重壓力 負面道德情緒形成惡性循環

調查其中一環是關注父親在社會和家庭方面所承受的壓力。在社會方面,調查發現當男性照顧者認定旁人給予負面反應時,其羞恥感及迴避行為的評分為3.39及3.38,兩者皆比平均值高。盧啟聰解釋指當特殊需要的兒女在公眾場所下做出不當行為時,父親所承受的壓力和羞恥感會提升。

研究項目負責人 盧啟聰博士
研究項目負責人 盧啟聰

其中一名研究受訪者「當sir」育有兩名特殊需要子女,他分享指在帶同小兒子外出時,小兒子有時會做出一些行為騷擾到旁人,而旁人經常會以指責目光瞪向父子,甚至指責「你點教仔㗎」,令他感到尷尬,並且增加羞恥感。盧啟聰補充,男性傾向堅守傳統男性角色和形象,當特殊需要子女在公眾場所做出社會行為時,旁人的目光及負面言語會加劇父親所經歷的羞恥感,從而增加父親所承受的壓力以及導致負面行為,如避免帶孩子外出和參加社交活動。

調查受訪者 當sir

認為自己基因遺傳所致 放鬆管教變縱容

家庭方面,研究發現父親容易在子女問題上用懲罰和苛責方式處理,事後卻加重男士照顧者的內疚感,盧啟聰表示有受訪父親認為自己經常失控地打罵子女,但在了解到自己語氣過重後,便會產生內疚感,繼而不斷買東西及放鬆管教去滿足子女,但放鬆管教後卻引發更多衝突,形成惡性循環。

另一名參考研究的受訪者Jacob表示,當其二女確認有特殊需要時,他不知道如何向家人交代,同時亦產生了羞恥感,直言「唔知點話畀身邊人聽個女有智障」。他亦表示,他的父親亦產生內疚感,認為是自己的基因遺傳引致孫女有特殊需要,而這種內疚感亦令其父親更加縱容有特殊需要的孫女,希望以此補償孫女。

調查受訪者 Jacob
調查受訪者 Jacob

批評24小時熱線職員態度敷衍

針對男性照顧者所面對的情緒壓力,研究團隊倡議設立政府資助的男士照顧者支援中心,緩解男性照顧者壓力。盧啟聰指出,現時針對兒童殘疾人士照顧者服務主要著重於女性,然而現時普遍男性照顧者的壓力嚴重,卻被嚴重忽視。他建議提供情緒介入理論堂、爸爸教養課程等,以強化男士照顧者的支援網絡。「當sir」補充,希望有措施讓男士照顧者釋放壓力,坦言若壓力無處釋放,很容易會「爆煲」。

「當sir」表示亦指出現時政府的「24小時照顧者支援熱線」幫助有限,他稱有照顧者曾直言熱線職員培訓程度不足,職員態度亦較為敷衍。

另外,大部分父親擔任照顧者的同時,亦要兼顧工作,無法完全投放心力在照顧子女上。盧啟聰認為政府應推動「父職友好政策」,透過與不同持分者合作,允許男性照顧者可以有彈性工作安排或是設立爸爸親子獎勵金。

無標題

無標題

社會仍有污名化 港鐵跪頸制服證指引不足

由於特殊需要子女在公眾地方出現異常行為時會加劇父親的羞恥感,令照顧者作出負面管教行為,因此研究團隊倡議應該加強教育,減少社會對於特殊需要兒童的污名化。當sir補充指,儘管現時有一定政策避免特殊需要子女作出異常行為時,社會人士做出過分激動的反應,例如警務處與部分機構合作推出的「守護卡」,向受影響人士解釋特殊需要兒童的行為,然而他認為並不足夠。

他舉例指2021年時港鐵職員曾經以跪頸的方式制服一名特殊需要青年,認為港鐵職員反應過激,但同時亦反映社會上仍然對於特殊需要兒童的了解及應對方法不足。盧啟聰認為政府有需要重新審視《殘疾歧視條例》,並推動接納特殊需要兒童的社區教育活動,消除他們受污名化的情況,減少社會對於特殊需要兒童的異樣目光,從而減輕父親因社會的異樣目光而產生的羞愧和內疚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