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深水埗棚仔平安夜辦告別墟市 布販:希望大家繼續支持 讓行業承傳落去

深水埗棚仔平安夜辦告別墟市 布販:希望大家繼續支持 讓行業承傳落去

【獨媒報導】座落深水埗欽州街44年的臨時布市場「棚仔」將於12月31日清場,部分布販將遷至通州街臨時街市繼續營業,而一班棚仔義工隊成員周六(24日)舉行「棚仔告別墟市」,讓市民與「棚仔」告別。棚仔布販何應開希望新的布市場可以承接「棚仔」精神,又喚在場市民「繼續支持新『棚仔』,讓行業承傳落去」。

無標題

「棚仔告別墟市」在24日平安夜下午3時舉行,主要由兩名理工大學社工系學生負責籌辦,他們除了安排布販、區議員及「棚仔」紀錄者分享,亦安排導賞團,帶市民遊走「棚仔」認識布販,及考察通州街臨時街市,並邀請香港建築記錄團隊「知築常落」成員為參加者講解「棚仔」建築特色。而參加者在導賞期間儲滿足夠的印章,可免費換取布料。墟市亦有歌唱表演,由社工系學生演唱,期間吸引不少市民進場觀看。

無標題

無標題

啲布點算,有生命㗎? 何應開:諗多啲設計嘢咁咪延長咗生命

棚仔布販、欽州街布販市場商販關注組主席何應開表示,與政府爭取7年,終於有一個完結,「希望新嘅布市場可以承接『棚仔』精神,希望大家繼續支持新『棚仔』,讓行業承傳落去」。他在分享時,有一名女孩問到,「啲布有生命,執咗咁點算?」何應開走上前,彎下腰說,「你想啲布點生存落去就靠你哋喇」。女孩逐問到,「咁啲布最後去邊呀?」,何應開指,「你去整個袋,咁你畀咗生命佢喇,咁咪延長咗生命,畀心機做,諗多啲設計嘢」。

何應開
何應開

學者:布販唔係想你施捨 係想你幫襯、想你明白布藝工業係點

專門研究小販政策的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專任講師梁志遠,為是次活動的負責人。他指,「棚仔」有特別的小販文化,唯獨以「半自治」形式營運,而且「棚仔」也是「庶民式建築」代表之一,充滿布販的生活智慧。他指,「棚仔」的義意已遠超市集,而是「變成佢哋第二個家,好似一個小社區」。

梁志遠
梁志遠

梁志遠提到,曾建議政府預留通州街臨時街市第4座及第5座作「棚仔社區布藝時裝中心」,提供「一條龍」服務,包括物料採購、製作者空間、教學、銷售、展覽和表演。他指,布販主要做零售維生,政府或市民以「懷舊」態度看待「棚仔」,實質上對布販是沒有幫助,因為時代改變,無人再會買布製衣,除非社會改變,人們都懂得如何用布製作衣物物品,否則布業只會走向夕陽。他指,設時裝中心是希望重建市民「用布」的習慣,並聚集民間布藝知識,讓文化及技巧得以承傳,同時鞏固香港布業。

無標題

他指,小販政策已有百多年歷史,政府已熟識遷拆小販的流程工作,「其實遷拆(小販)係好快」,但「棚仔」遷拆一事經歷逾6年,除了受社會影響,其實主要是靠布販團結,「佢哋唔係想你施捨想你幫到啲咩,係想你幫襯,想你明白布藝工業係點,其實呢個係佢哋心願」。

布藝愛好者:入到嚟我就想同布販傾計 真係好神奇

參加墟市的布藝愛好者Amy 雖然在近幾個月才認識「棚仔」,但已經喜歡上這個地方,「我宜家只係嚟呢到買布,我知道得太遲啦!」

Amy 指,以往都在深水埗基隆街的布攤買布,雖然可以「一條街行晒」,但基隆街布攤的布種類不及「棚仔」多,而且經常要「由街頭走到街尾」格價,不及「棚仔」「走去隔離(格價)」方便。她又喜歡「棚仔」有人情味,「唔知點解一入到嚟我就想同佢哋(棚仔布販)傾計,但係基隆街完全唔會,真係好神奇」。

Amy
Amy

「棚仔」部分布販將於下年2月1日搬進通州街街市繼續營業。Amy 明言會繼續支持,但她提到,以前曾多次途經「棚仔」,都不知道是個布市集,認為「棚仔」偏離深水埗布業的中心,使客源有限,若再搬到更遠的地方,擔心人流只會更少。她認為「棚仔社區布藝時裝中心」反令布業更加集中,除了方便他們買布製衣,也有助鞏固布業。

李庭豐:棚仔才是真正說好香港故事

深水埗區議員李庭豐在分享時則提到自己由2016年開始跟進「棚仔」,指「棚仔」在這些年間經歷不少變化,如布販由小販變成老闆、「棚仔」由市集變成街市,但希望唯一不變的是布藝的價值。他引述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城市規劃師伍美琴指,「棚仔」除了是市集,也是維繫香港布業的重要元素,因為它把香港連繫至國際布業,「所以真真正正說好香港故事嘅係『棚仔』」,希望市民說好「棚仔」故事,把它的價值延續下去。

無標題
李庭豐

曾建立專頁「回憶的種子」記錄「棚仔」的Agnes 則分享在「棚仔」的經歷。她坦然,已有多年沒有跟進「棚仔」的事,甚至對「棚仔」淡忘,但今日回到「棚仔」作分享,感受到「棚仔」的人情味沒有變。她指,客人可以成為布販的好朋友,互相幫助;素未謀面的藝術家會被布販熱情招待,被邀請到家吃飯。她認為香港近幾年轉變得快,「棚仔」亦即將消失,「而我想要嘅香港係好有人情味」。

Agnes
Agnes

無標題

無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