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發展局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就流浮山、尖鼻咀及白泥一帶提出發展建議,整個發展區面積將達411公頃,屬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的擴展部分。擬建港深西部鐵路流浮山站附近將設立「數碼科技樞紐」,並已邀請數碼港發展一個商業和科技園區,規模相當於薄扶林現址。尖鼻咀和白泥將發展生態旅遊,設海景度假酒店、度假村等。計劃將發展沙江圍北、美化天水圍河,並沿河西興建大量住宅,整個計劃料提供約5萬伙單位,容納約14萬人。發展局將於3月開展公眾參與活動和宣傳活動,預計2030年開展政府主導工程。
流浮山發展區面積達411公頃 發展數碼科技、生態旅遊
前特首林鄭月娥在2021年《施政報告》銳意發展北部都會區,探討興建尖鼻咀至白泥自動捷運系統的可行性,當局於2022年委託顧問進行流浮山土地用途可行性研究。2023年10月政府公布的《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指,流浮山將會是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的擴展部分,擴展後的新發展區會為北部都會區供應新的經濟和房屋用地,在推動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上,發揮重要作用。
發展局周三(21日)向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提交「流浮山/尖鼻咀/白泥一帶的發展建議」文件,公佈更多細節。流浮山發展區面積達411公頃,擬發展成數碼科技樞紐,與洪水橋/厦村的發展相輔相成,並發展適合本地居民和遊客的生態旅遊勝地。根據土地用途預算和發展參數,411公頃中有28%作經濟用途,包括數碼科技樞紐、旅游用地、物流用地和數據中心,20%作住宅及混合用途。發展區提供約5萬就業職位,容納人口約14.1至14.6萬。
數碼港獲邀在流浮山設立商業科技園區 相當薄扶林現址規模
文件稱在創科工業局的支持下,香港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獲邀研究在流浮山設立數碼科技樞紐。發展局指,數碼港培育全港最大的數碼社群,當中的初創企業及公司逾2,000家,業務涵蓋金融科技、智能生活及相關的專業服務,因此最具條件在流浮山為高增值及數碼科技公司規劃另一個立足點。
根據數碼港初步研究的結果, 政府已初步預留港深西部鐵路(洪水橋至前海)的擬建流浮山站旁約15公頃土地,發展一個商業和科技園區,提供總樓面面積約38萬平方米, 大約相當於數碼港在薄扶林現址的規模,藉以提供數碼科技設施,並有標誌性建築作為歡迎訪客的門戶。數碼港將於2024年展開進一步研究,以確定流浮山擬議發展計劃的細節。
文件指流浮山地理位置優越,與深圳前海僅一灣后海灣之隔,兩者可產生協同效應。流浮山將定位為數碼科技樞紐,利用先進科技,推動「新經濟」與「傳統經濟」融合,涵蓋金融科技、智能生活和數碼娛樂等領域,並將成為孕育青年人才和初創企業的搖籃。局方提到,流浮山的數碼科技樞紐,主要發展應用科技的解決方案,有別於新田科技城的創科發展集群樞紐。
擬尖鼻咀發展海景度假酒店 白泥建造度假村
文件又指,鑑於綠色旅遊景點日漸受旅客歡迎,流浮山地區具潛力發展成生態旅遊勝地,尖鼻咀和白泥可成為該區兩個主要生態旅遊節點。
發展局稱,尖鼻咀享有后海灣和鄰近拉姆薩爾濕地的壯麗自然景色。考慮到該處自然環境獨特,並根據與旅遊業/酒店業界的初步意向調查,該區具潛力發展為一個主題活動節點,提供海景度假酒店、零售/餐飲/娛樂設施及各類型的生態旅遊用途,例如戶外探險公園和露營地點。
白泥方面,局方指該處風光如畫,以日落美景聞名,同時亦是紅樹林和豐富海洋生物的家園。在不影響自然保育的前提下,建議在白泥建造酒店/度假村和生態旅舍,輔以與自然相關的活動,以及鄉村式的零售店鋪和周末市場等。白泥至尖鼻咀之間的沿海地區可建造一條約4.8公里海濱長廊,以供觀光、騎自行車和休閒散步。
當局亦建議設立約60公頃的海岸保護公園,分為兩個區域,即沙橋村至尖鼻咀警崗,以及上白泥一帶,除涵蓋紅樹林、魚塘和溪流等外,還包括毗鄰的緩衝區。此外,根據土地用途可行性研究,日後的海岸保護公園亦可能涵蓋流浮山沿海長10.7公里的臨海地區,覆蓋遍布紅樹林及相關生境的潮間帶。
提供約五萬伙單位 將研究公私營7:3比例以外情況
住宅區發展主要規劃在尖鼻咀與數碼科技樞紐之間的海岸地帶,以及天水圍河西岸,當中部分與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發展餘下階段重疊,而相關地區的發展密度已在土地用途可行性研究中作出檢討,可提供48,000至53,000個單位,並將受惠於流浮山及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優越的本地及跨境交通網絡,包括港深西部鐵路流浮山站和厦村站。
流浮山的潛在房屋供應量將在未來10年之後提供,當局建議住宅地積比率最高為6.5倍,並會在隨後的勘測研究中,測試公私營房屋不同的比例組合,包括除70:30比例以外的情況,為長遠的公私營房屋供應規劃提供彈性。
根據項目概念圖,住宅區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流浮山墟東北面的「流浮山優質社區」、沙江圍北及天水圍西岸的「河岸社區」及沙江圍南面的「流浮山市中心」。翻查資料,沙江圍北屬 2021 年規劃署《新界棕地使用及作業現況研究》第二階段檢視中,其中一塊可發展公營房屋的棕地。
原址保留流浮山海鮮市場 美化天水圍河
政府建議評估流浮山一帶的旅遊價值,其中一個方案是原址保留約3.8公頃的流浮山海鮮市場,並進行原址改善工程,惟涉及複雜問題,包括土地業權、現有商戶使用權、原址改善未達標的公共設施等。政府會在適當時候另作研究,進一步評估海鮮市場的旅遊潛力,當中會考慮公眾參與活動期間收集到的意見、新發展區及相關基礎設施的發展計劃,以及最新旅遊趨勢。
分隔流浮山與天水圍的天水圍河將被美化,並建造新行人天橋及提升單車徑,延伸至天華路北面,以加強連繫。天水圍河將建有河畔休憩用地走廊,連接天月路及其他活動節點,完善現有及規劃中的藍綠網絡,使天水圍北社區和沙江圍北日後的居民受惠。
不排除發展認可殯葬區
發展局指,與流浮山發展區接壤的是一些綠化地帶,包括若干認可殯葬區,現時未有納入發展。視乎公眾參與活動期間收到的意見,局方不排除在進行勘測研究時,將其中部分地點納入發展範圍,以理順有關的規劃布局和善用土地。
2030年將開展政府主導工程
發展局將於2024年3月6日展開為期兩個月的公眾參與活動,並進行一連串宣傳活動,包括巡迴展覽和與相關持份者舉行簡介會。其後因應公眾意見,局方將在2024年上半年展開勘測研究,進一步制訂個別地塊的土地用途,用以制訂流浮山的建議發展大綱圖,為法定分區計劃大綱圖的擬備工作奠下基礎,並進行的環評、各項技術評估和工程初步設計等。
發展局稱,按目前的規劃,流浮山的政府主導的工程將於2030年左右展開。政府現正探討擴大私營界別的參與程度的可能性,包括透過「片區開發」等創新發展模式,提早落實選定地區的發展方案,尤其是與數碼科技樞紐和生態旅遊有關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