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媒報導)法律改革委員會建議訂立針對網絡罪犯的五大罪行,涵蓋非法取覽程式或數據、非法截取或干擾電腦數據、電腦系統,以及提供或管有用作犯罪的器材或數據。另外法改會亦建議,若受害人、目標電腦或系統、罪行「主要元素」在香港發生,香港法庭應有司法管轄權。至於刑罰,法改會建議一般刑罰定於2年至14年,若涉及「加重罪行」,例如藉干擾電腦而危害他人生命,可處終身監禁。
法改會於2019年初開始研究,就網絡罪行進行立法建議,小組認為香港現時沒有針對網絡罪行的完整法律,現時可規管部分行為的「不誠實使用電腦罪」,小組認為有改善空間;部分在《刑事罪行條例》具備的元素,小組認為可以沿用於新建議法律。
「完善」不誠實使用電腦罪
小組建議的五大罪行之中,「未獲授權取覽程式或數據」、「非法干擾電腦數據」、「非法干擾電腦系統」,同樣針對黑客入侵某伺服器的行為。但現時國際間有不少人因為「網絡安全目的」去測試他人電腦的保安漏洞,往往沒有事先取得其他人授權。小組將展開公眾諮詢,該些罪行應否有特定免責辯護或豁免。
商場酒店業普遍截取客顧數據
有關「非法截取電腦數據」的罪行,小組建議除了立法規管傳統竊聽和記錄電話對話的行為,現時科技截取電腦數據隨處發生,例如某人惡意設置虛假 Wi-Fi 熱點,獲取受害人已連接的器材所傳送的數據,或者利用間諜軟件或「後門程式」截取數據,小組建議保障數據通訊私隱權。
惟小組亦留意到,截取數據在現時很多行業非常普遍,例如商場或酒店在提供Wi-Fi熱點或電腦供顧客或僱員使用時,分析顧客的數據而從中獲益,而顧客未必察覺該些行為;或者有僱主懷疑僱員披露商業機密時,會截取僱員電腦數據。法改會小組將向公眾諮詢,是否有任何專業或業務應豁免該罪行。
使用TG墮法網? 陳政龍:好難想像
最後一項建議罪行是「提供或管有用作犯罪的器材或數據」,有記者問市民如果在手機安裝 Telegram,並加入了某些討論犯罪的群組,是否會墮入法網。小組委員會成員、資深大律師陳政龍解釋,大眾使用的通訊軟件,很難想像因為手機安裝了程式而觸犯新建議罪行,他強調所有通訊軟件包括 WhatsApp 都有機會包含犯罪討論,該些行為有其他法律規管。
另一小組成員港大博士鄒錦沛補充,若有人在電腦備存多種病毒程式、木馬軟件,這些程式主要用途是破壞;而 Telegram 等日常用的通訊軟件,並不屬於條例涵蓋範圍。
「吹哨者」是否豁免 交公眾諮詢
如涉及「吹哨者」,向社會公布具重大公眾利益的資料,是否可以豁免?陳政龍表示如果單單閱讀機密資料,而證明不到其他犯罪活動,會跌入「未獲授權取覽程式或數據」罪行中,但該條例是否有免責或合理辯解,要交由公眾給意見。他指出在英國案例,有警員發現「應公布但無公布」的資訊,英國法定按當地社會合理期望判案,香港法庭亦要有自己判決。
罪行可以循簡易程序檢控,小組建議檢控時限放寛,將本來罪行發生半年內檢控,改為兩年,罪行最高刑罰是監禁2年。若循公訴程序起訴,則沒有檢控時限,最高刑罰是監禁14年,陳政龍表示是參照盜竊罪、欺詐罪最高刑罰。小組亦建議,就干擾電腦數據或干擾電腦系統的加重罪行,最高刑罰可以提高至終身監禁。
有記者追問什麼行為屬於可判終身監禁的最高刑罰,陳政龍表示若有人干擾交通系統,導致大量撞車發生,他相信原有法例最高刑罰監禁5年,不足以反映罪行嚴重性。他補充終身監禁是現行刑事毀壞罪中的已有判罰。根據《刑事罪行條例》,若任何人無合法辯解而摧毀或損壞任何財產,意圖藉摧毀或損壞財產以危害他人生命或罔顧他人生命是否會因而受到危害,可處終身監禁。
陳政龍表示未有立法時間表,諮詢期有三個月,小組將按收得意見的多少,再做最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