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沙頭角中英街檢查站重置工程完成,推出「無感通道」先導計畫,今日正式開放予持有效「禁區紙」的沙頭角居民及中英街工作人士登記使用。檢查站採用人面辨識科技,允許已登記以人面辨識的方式進入禁區,毋需再出示「禁區紙」或以指紋識別的方式通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稱,「無感通道」突顯本港作為國際大都會的數碼科技水平,期望日後有更多出入境口岸使用人面識別科技,更便利出入境檢查:「我哋好期待將來都好似呢度咁樣,行過去就過咗關㗎啦。」
去年《施政報告》提出有中英街檢查站推出「無感通道」人面識別先導計劃,即以人面識別科技提升通關的效率及方便,配合開放中英街旅遊的發展計畫。根據保安局數字,截止周一晚上六時為止,已有4,392人登記使用無感通道。
陳國基:具延續沙頭角作為交通樞紐的歷史意義
保安局今午為檢查站開放舉行開幕典禮,除了陳國基,保安局局長鄧炳強、鄉議局主席劉業強等都有出席。陳國基在開幕典禮致詞指,中英街具有獨特歷史及文化,檢查站設於沙頭角支線總站的舊址,具有延續沙頭角作為交通樞紐的歷史意義,並為中英街增添文化標記。他相信重置後的檢查站將為中英街提供更完善的設施,期望檢查站在未來能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陳國基續提到,現時先容許居民和於中英街工作的人士登記,以創新科技取代人手檢查,大大提升了出入檢查站的便利性,「以後大家就唔使又出示證件,唔使乜就好快咁過」。他期望,未來在其他的邊境檢查站和口岸都能夠採用相關技術,以提升便利程度和處理客流的能力。
工程耗資約5,000萬 望成「打卡位」
開幕典禮前設有傳媒導賞環節,建築署工程策劃總監王安華指,今次重置工程耗資約5,000萬元,檢查站源自前沙頭角支線孔嶺站,使用了中式的青磚牆配以白柱設計,並設置了一個白底黑字、從左至右寫上「中英街檢查站」的招牌,期望日後檢查站能成為一個「打卡位」。另外,檢查站亦引用環保節能設計,設有天窗並配以高樓底,以減少電力的使用,達到節省能源的效果。
過往的中英街檢查站由帳幕搭建而成,在重置後的檢查站設於舊有檢查站旁,屬永久性設計。建築署表示,檢查站的靈感設計源自仍然被保存的前沙頭角支線孔嶺站和香港舊式火車站,套用孔嶺站的中式青磚牆和白柱作主要設計元素,並以鐵路為主要設計概念,設置仿生鏽鐵版、以銅板製成的火車圖案等「打卡點」,吸引更多市民日後前來參觀「打卡」。檢查站內部樓底約5米高,並設有玻璃天窗,以引入更多自然光,減少使用電燈,以達節能效果。
「無感通道」採人面識別系統 由入境處、警務處聯合開發
另外,建築署提到,檢查站的動線參考了以往檢查站「一進一出」的通關模式,設置了兩條各約兩米的通道供居民和持證人士進出,同時亦兼顧中英街商業活動,於中庭位置設置了一條貨運通道供卡板車通過。
在具體操作上,入境處總入境事務主任(系統支援)管制站林喜騰介紹通道時指,「無感通道」的人面識別系統由入境處、警務處聯合開發,並輸入了警務處的禁區許可證申請系統與入境處的人士資料系統,當使用人士通過時,「無感通道」內設置的多部鏡頭將會掃描通過人士的面部並進行人面辨識的程序。
檢查站24小時運作,每條「無感通道」3名警員駐守
邊界警區總督察張澧祺則介紹指,重置後的檢查站將24小時運作,每條「無感通道」將配備3名警員駐守,而當已登記的市民通過時,螢幕上將顯示綠色的「請前進」標示,但若有未登記或未持有許可證的人士通過時,螢幕則會顯示紅色的「請停步」標示,並有警員上前跟進。
警方表示,無感通道允許多人使用,並會同一時間分別顯示多個標示,但通道設計就較為狹窄。張澧祺解釋指,狹窄設計是為免同一時間過多人同時經過通道,讓系統有足夠反應時間。
此外,海關在檢查站設有24小時運作配備X光檢查儀器和離子分析器的檢查崗,並在每個方向和通道備有海關人員駐守。海關陸路邊境口岸科行政及支援高級督察蔡鎮波指,每一名進出中英街的人士都會經過檢查崗,若發現有可疑,將會要求該人士進行進一步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