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柏傲莊事件的市場聲音— 論香港政府的國師芝加哥學派(六十)

柏傲莊事件的市場聲音— 論香港政府的國師芝加哥學派(六十)

地產商財雄勢大,有專業團隊處理公關危機,可謂再正常不過,但幫手拆彈者中,竟不乏經濟學界KOL,便值得再探討一下-除非妳/你認為這是個別事件,純屬偶然。

筆者早前談過,柏傲莊 III 要拆卸重建,很多謎團未解,但本地知名經濟學者已急不及待在報章撰文替地產商護航,盛讚其危機管理。反應之快,實在使人咋舌。別忘記,危機公關屬於工商管理的範疇,並非經濟學者的強項。主打經濟民生,貧富懸殊問題未見多談,但地產界醜聞爆出不久,很快便斷言發展商勇於承擔,引導讀者排除以下的可能性-情況壞到無法再隠瞞才焗住自行引爆。那種世事都給他看穿的「智慧」,連行內人都自嘆不如。

當經濟學者受批評,又有同行接力:「相對正面的意見都被指控為替新世界護航」,並溫馨提示:「避免立場先行,經濟學會問:市場怎麼說?」這是芝加哥學派作評論員時的慣用寫作手法,懶係好客觀、理性咁叫大家聽經濟學怎樣說,其實就僭越了不同派別之間的差異,裝做經濟學界的共同代言人。(經濟學界內部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千差萬別,不可能像自然科學般有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法則)

問市場又是怎麼一回事?其實是無形中預設了所謂「市場力量」代表公正和理性,再以股價(其他例子便用經濟增長或效率,都是和錢有關的)作為參考指標,至於建築界內部更實在、更直接的質疑,就聲稱「市場聲音」有所反映,在整個論述中變得不顯眼-所謂淡化事件便是這意思。實情是,所謂問市場,所謂市場的聲音,由股價到輿論風向,都很大程度受人為操控,有權勢及擁有龐大資源者,會找相熟傳媒配合,找不同領域的專家講說話、帶風向,影響公眾想法。在「市場」那套被經濟學者形容為客觀理性的外衣內,隱藏著不同利益集團的大量的政治計算和操作。

筆者並非反對市場,而是反對迷信市場。現階段最重要的是,搞清楚有無人縱容下屬偷工減料,有無人刻意隠瞞以違規銷售。偏偏輿論市場上,卻出奇巧合地有多位經濟學者發表高論,把公眾注意力轉移至危機公關,或甚麼商譽的計算之上,令人聯想起三年前有38位經濟學者聯署力撐明日大嶼,倒錢落海。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杜芙若及班納吉在《Good Economics for Hard Times》書中最後的一句是:「經濟學太重要了,不能完全交託給經濟學家。」這個警告,值得我們認真看待。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