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政府擬議的北部都會區中,涉設立三個保育公園包括南生圍、三寶樹及蠔殼圍,相關私有土地將會被收回。其中蠔殼圍約228.37公頃被劃為自然保育區的土地,當中約145公頃為私人土地,涉2,219個地段。本土研究社檢視過去20年土地交易紀錄,發現曾易手的地段近半(47%),達904個,背後買家涉及逾130間公司或個人,較大組別的買家有七組。本研社估計,最大的一組可獲利逾10億。
本研社今日發表《北部都會區蠔殼圍地權調查研究》調查報告,報告指,蠔殼圍自2000年底開始活躍,每年皆有雙位數字地段易手,其中以2008年及2017年最多,分別有205及284個地段易手。買家資料方面,本研社指買家總數逾130個公司或個人,而擁有逾10萬平方呎的地主一共有七組,包括龍豐藥房老闆謝少海及家人曾任及現任董事的23間公司。龍豐組別一共擁有351個地段,總面積約282萬平方呎,佔整個蠔殼圍約13%。
2011年有份買入蠔殼圍業權的10間離岸公司均由張文均代表簽署買賣合約。(截圖自其中4間的買賣合約;圖片來源:《北部都會區蠔殼圍地權調查研究》調查報告)
其餘大地主組別包括「策略投資有限公司」、張文均代表的約10間離岸公司、梁德明代表的4間離岸公司、胡蘭英代表的3間離岸公司、深圳企業家蘇振聲及本地上市公司安全貨倉。七大組別合共持有約52%土地。本研社提到,多個地主皆透過離岸公司操作,隱藏了背後的真正買家。
本研社分析其買入家,指七大組別的每呎平均買入價不足100元,只有92元。以去年修訂的收回土地補償機制,以保育用途收地的第二級賠償金為634元,比平均買入價高出七倍。本研社以此作計算,以「龍豐」為例,買家成本約1.9億,收地賠償金可獲13.2億。假如收地賠償按第一級計算,更可獲26.4億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