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媒報導】香港空氣質素近年有所改善,一般及路邊空氣污染物濃度近10年減少三成至六成,惟路邊二氧化氮表現仍欠佳,2021年年均濃度為70微克/立方米,仍超出香港空氣質素指標的40微克。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昨日(5月23日)舉行會議,民建聯陳克勤指立法會先後撥款近200億改善路邊空氣質素,要求當局解釋不達標原因。環境局局長黃錦星重申,路邊二氧化氮過去10年已減少四成,成果「得來不易」。
低能見度時數10年內大減84% 路邊二氧化氮仍超標
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昨日討論空氣質素現況。環境局表示,香港空氣質素近10年穩步提升,一般及路邊空氣污染物濃度減少三成至六成,其中路邊空氣所含濃度較2011年減少43%至58%。空氣能見度亦大幅改善,天文台去年錄得低能見度時數258小時,比2004年1,570小時銳減84%。空氣質素健康指數方面,路邊監測站錄得高健康風險時數較2014年大跌八成半,由1,107小時減至172小時。
不過當局指,香港路邊二氧化氮雖稍有改善,惟表現仍欠佳,2021年年均濃度為70微克/立方米,比2011年下122 微克/立方米下跌近四成,惟仍超出香港空氣質素指標40微克/立方米。同時臭氧亦呈微升跡象,可見區域性臭氧問題仍未解決。
環境局表示,為減低路邊二氧化氮含量,政府已全面淘汰8萬輛歐盟四期以前的柴油商業車,去年起已淘汰1萬輛歐盟四期商用柴油車,並預計2027年前達致淘汰4萬輛的目標。為推動新能源車輛,當局先後推出首次登記稅減免及「一換一」計劃等,新售電動私家車數量去年大幅增加,2021年有近9,600輛新登記電動私家車,佔所有新登記私家車近四分一。
陳克勤斥花200億二氧化氮仍不達標 黃錦星:成果「得來不易」
民建聯陳克勤指,為改善路邊空氣質素,當局先後向立法會申請逾180億,以淘汰歐盟四期或之前的柴油商業車,加上新能源運輸基金動用11億元,共花近200億元,惟路邊二氧化氮指數至今仍未達標,要求當局解釋。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重申,路邊二氧化氮過去10年已減少四成,成果「得來不易」。環保署助理署長(空氣質素政策)梁啟明則指淘汰相關歐盟柴油車成效顯著,「其實就係因為嗰114億,換咗嗰啲歐盟四以前嗰啲柴油車,嗰8萬架,先至令到我哋有呢50個微克向下嘅跌幅。」他又表示,新能源運輸基金資助向巴士公司提供1.8億資助,以熟習運作新能源巴士,有助推動電動巴士發展。
環團促政府收緊空氣質素指標 與世衛看齊
多個環團一直關注不達標的問題,健康空氣行動高級政策倡議主任劉軒指,環境局多番強調本港空氣質素較十年前大幅改善,惟與世衛最新標準距離甚大,其中2021年路邊二氧化氮平均濃度比世衛標準10微克遠超六倍,促政府盡快收緊空氣質素指標,與世衛標準看齊。
香港地球之友則表示,車輛及發電廠所使用的化石燃料是導致空氣污染的主因,政府應實施滯後逾40年的電子道路收費系統;加快公共交通工具和商用車輛電動化,以及加強與大灣區合作,監測空氣污染。
邵家輝指警方「射波」拒就停車熄匙執法
在委員會上,亦有議員關注其他相關議題,陳振英指第一代電動車電池壽命僅得7年,而全港只得4個相關持牌化學廢物收集商,而疫情下影響貨物運輸,以致囤積了數十噸廢電池無法轉運外地。環保署首席環境保護主任(特別回收項目)譚卓偉回應指,每年均有10至30噸電池出口,承認船務有滯後情況,但「成件事受控制」,當局亦持續監察。
邵家輝則提到近日天氣回暖,留意到不少人未有停車熄匙,曾嘗試致電警方要求執法,對方卻著他聯絡環保署,揶揄道:「星期六星期日,我點搵你呢?冇理由打畀你㗎嘛局長。」
環保署副署長馮浩然表示,有專設小組負責處理相關投訴,又稱警方亦有權發出告票。邵家輝即建議黃錦星與保安局溝通,「你要同保安局講清楚喇,你叫佢同警務署啲同事講,我哋打999過去嘅時候,唔好同我講交返俾你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