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容許30多萬「有條件成永久居民」(外地專才)者領取半額消費券,移民離港人士則無法領取,我想「有人歡喜有人愁」最能概括大眾的反應。當然,這是一句廢話,哪有政策能完美無瑕,令人無不拍案叫絕?當然,同樣佔人口30多萬的外傭又無法享受此社福政策。我想問的是,既然外地專才可以,為甚麼外傭不行?
我同意但無意在此文繼續「大同社會、人人平等」論,我想從兩方面證明外傭值得也應該獲取消費券:一、外傭的對香港的貢獻及重要性;二、消費券之政策目的。
外傭的對香港的貢獻及重要性
記得中大蔡玉萍教授在某電視節目中說過:「試想香港無左呢30萬個家庭勞工,我真係唔知點算,我死比你睇!」。直至今年四月,在港外傭有33.2萬人,雖然只佔總人口4%,他們在經濟、提升女性地位、文化活力等方面皆對香港作出了重大貢獻。
據譚迪詩的研究,聘請外傭的風氣於70年代興起,當時香港正值經濟起飛,急需女性勞動力之時,而同時很多家庭需要兩份收入。有外傭打點家頭細務,僱主們便能出外打拼,除了養家,也同時振興整體社會經濟。根據Enrich在2019年發布的研究,單是計算因引入外傭而解放的勞動力,外傭在2018年已間接為香港帶來201億港元的經濟貢獻。若要計算外傭的整體價值,例如他們提供的照顧家庭服務、消費等,外傭們為香港經濟整整貢獻了989億港元。
上述數字還沒有包括政府因外傭而省下的公共開支,尤其在建立與營運照顧老弱病小的基礎建設上的花費。然而,外傭貢獻不侷限於資源層面。在文化上,他們是文化大使,陳玉華教授就指出很多外傭皆會替僱主烹調家鄉食物。本人從小也是外傭姐姐一手帶大,最喜歡姐姐煮的,正是她的印尼沙拉Gado-gado。而對於女性平等的貢獻,解放女性勞動力能令相關婦女不需囿於打理家庭事務,擁有選擇工作、實踐夢想的權利。同時,擁有事業也為女性自主提供重要基礎。我想這也是為甚麼蔡教授在想像香港沒有外傭時反應會如斯強烈,而在社會人口老化問題持續加深,依賴外傭照顧長者需求只會有增無減的狀況下,蔡教授的句子只會更擲地有聲。
消費券之政策目的
不過擲地有聲不一定能振聾發聵,尤其港府最懂掩耳盜鈴,外傭如今仍是被政策蔑視的一群。陳茂波在2022年度《財政預算案》提出分兩次向市民派發合共10,000元的消費券,18歲以上香港居民與新來港人士皆可領取。6月初,陳茂波宣布移民離港人士將無法獲取第二輪,而外地專才則能受政策所惠。我簡單研究了數份有關政策的官方文件與新聞報導(樣本詳見備註),嘗試探討消費券的政策目的。總體來說,消費券旨在「紓解民困」、「刺激本地消費」、「加速經濟復蘇」與「推動電子支付」。
有見及此,港府消費券的目的並非全然「還富於民」,而是因經濟低迷而替供消費券予在港人士渡過難關(這從新來港人士一直可領取消費券就能看出),也透過鼓勵市民消費振興經濟,同時促進電子消費發展。由此脈絡出發,不向永久離港市民派糖絕對合理,而把福利提供予在港的外勞與外地學生也來得天經地義,但不向外傭派發消費券就真的站不住腳。
消費券是一個契機來「推動電子支付」,難道外傭從來不需購物,政府不用向他們推廣使用電子支付,如多用八達通,促進資金流通嗎?同時,外傭也需消費,也無疑能「刺激本地消費」、「加速經濟復蘇」,難道他們的消費不是消費?
好了,退一萬步,可能有人覺得向外傭提供消費券會為社會帶來負擔,但假如我們能向30多萬「有條件成永久居民」派發半額消費券,為何我們卻又不能向人數相若的外傭派發呢?陳茂波說向外地專才派糖涉10多億元公帑,即若政府把外傭納入政策,開支亦會相近,我想上文有關外傭對港貢獻已證明他們值得這筆支出。同時,談到「紓解民困」,難道外傭的「困」會比那30多萬高薪厚職、家境優渥的外勞與學生少嗎?
好好好,再退一萬步,向外地專才派發消費券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專才來港留港,對香港的長遠發展具有正面作用」,但外傭為何要被排除在外,難道他們的貢獻就對香港沒有起正面作用?在制定政策中,敲定誰可得益、誰會被忽略是一充斥權力關係的政治性過程,也具定義社會各界的能力。梁慧嫻教授於2016年以「流動性」(mobility)作為視角,批評港府極具歧視性的移民政策,指出香港一方面不接受單非家庭來港團聚,但內地來港的專業人士、學生、投資者卻可馬上替家人申請簽證來港。默默支持這機制的是眾口鑠金的歧視與新自由主義,來港團聚的家人被視為「掠奪社會資源的寄生蟲」、「負擔」,港漂則被視為不可多得的人才。梁教授的研究很大程度上適用於本文之分析,政府對外傭的蔑視,可由本港從不討好的外傭政策窺探。
大部分外傭在僱主家留宿,這意味着他們需要隨時候命、日常生活皆被監控。「兩星期規定」就限制外傭在辭職後兩個禮拜內必須找到新的僱主,否則會被遣返回國,這極短的期限令外傭們難以有選擇僱主的權利,也因而降低其議價能力。對外傭來說,遇到好的僱主意味可獲取充足食物、依勞工條例放假,而能否獲取這些基本的權利,視乎不是政策保障而是運氣(a matter of luck)。
說真的,據此文化氛圍思考,我不驚訝政府沒有向外傭發放新一輪消費券,但面對此等歧視我實在按耐不住怒火。政策除了能解決問題,也反映我們齷齪的歧視與狹隘。外傭默默忍受苛刻的政策,挺身撐起海外的家,也同時撐起本地無數家庭、解放勞動力、注入文化力量。香港能躍升成國籍都會,外傭跟其他市民、外地專才一樣有功也有勞,也值得尊敬與珍惜。他們同時也是消費券政策的目標,除了狗眼看人低,我找不到任何其他理由,不發消費券予這群一直為我城深耕細作的外傭。
研究樣本:
2022年1月19日。《立法會一題:政府向市民發放現金或消費券》
2021年10月27日。《立法會十題:消費券計劃》
2022年6月13日。《二○二二年(第二階段)消費券計劃記者會開場發言及答問內容(附短片)》
2022年6月12日。《第二階段消費券詳情即將公布》
2022年5月1日。《消費券計劃促進電子支付發展》
2021 年 4 月 30 日。《消費券計劃》
2022年2月24日。《立法會財務委員會 以視像會議形式舉行的特別會議 逐字紀錄本 》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