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林鄭月娥提出「明日大嶼」願景起,政府便一直視其為最首要的大型發展項目,當年還有一群「經濟學者」聯署指是上佳投資。然而新一份施政報告的內容似乎意味著,明日大嶼的地位已然不再,或許是因為庫房財政困難,又或是發現原來項目根本難以回本,透過分析一下施政報告的行文,可窺視出港府在其重要性衡量上的轉變。
另立「融資辦公室」反映融資困難
過去政府與各業界吹奏者不斷追捧人工島是一盤「必賺的生意」,參考當年啟德CBD2地價估計賣地收益能高於成本,然而,項目造價的估算卻越發增高,由當初推算的5,000億升至5,800億元【註1】,而民間亦多番質疑此估算未有考慮通脹、延期等因素,最終埋單開支或更誇張。而作為「指標」的啟德賣地地價呎價,也跌破新低,原先預計項目能帶來盈利的樂觀假設,已經無法成立。
有麝自然香,如若政府的如意算盤果真打得響,要吸引資金投資根本毋須費力,但近年政府土地地價又不斷下調,各處賣地的情況亦相當堪虞,連同補地價收益計算,至今的賣地收益也僅佔全年的不足兩成。香港所處的政經環境劇變,長遠環球經濟極不明朗,能以賣地收入/補地價能如以往數十年般資助超支萬億基建的基本條件,已不復存在,甚至很令人懷疑人工島建成後賣地收入,是否能夠支付基本的填海開支。
過年政府已多次提及推算成本和提出融資建議,今天此時卻再另立一「融資辦公室」架床疊屋地,再做各類融資方法可行性的評估,以及再審視項目對政府的財政影響,無疑反映在面對當前的財困問題前,原先的融資算盤失靈,需另想辦法刻意、主動地籌募資金,方有可能使項目成事,當年信誓旦旦的願景,似乎越來越難實現。
無再「優化」明日大嶼運輸基建
有關北部都會區交通的「策略性運輸基建」如三鐵三路,新一份施政報告稱不僅會在年底發表《香港主要運輸基建發展藍圖》,為其提出優化方案,更會加推的兩鐵一路新項目,以推進「北部都會區」東面新市鎮發展。而建造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的部分,亦只與東九龍、啟德、洪水橋╱厦村相關。但施政報告對明日大嶼的關注,則明顯相形見拙,與其有關的交通基建規劃不僅無再多著墨,只沿用去年尾發展局有關其鐵路規劃的發展方案,以洪水橋為起點,經屯門東再接駁交椅洲人工島,再連接港島【註2】。
另外,當中鐵路規劃的粗略走線,僅貫穿三個島嶼的其中兩個,西南面的人工島嶼(B島)卻未能沾得上邊,或反映該島嶼的大量土地將未受鐵路網絡覆蓋,其土地效益會大大降低,這會否亦意味這個島嶼已被忽視,如該島用作興建公屋,則大批人口宛如發配邊疆,或是有可能在經過財政計算考量後,早已發現確實不能負擔,便放棄原有的三島規劃,改為優先以兩島為核心的發展模式以節省成本,若新立的「融資辦公室」發現進一步融資不可行,最終會否將整個項目擱置,似乎仍未可知。
「交椅洲人工島」部分著墨極少
去年施政報告有三個段落、近500字針對交椅洲人工島的政策措施,並相對有系統地提出三大規劃目標,但觀乎最新一份的施政報告,交椅洲人工島的章節部分僅有區區不足200字的一個段落,當中並無如北部都會區規劃上的優化措施,僅僅舊調重彈地稱其能提供1,000公頃土地、將展開環評,以及將連通港島、大嶼山、機場、新界西以至深圳前海等內容。而有一半內容,如再提及新設立的「大型發展項目融資委員會」,以及籌建大型基建展館的計劃,均是牽連「北部都會區」來說,亦非僅針對交椅洲人工島項目,反映其重要性大大「失勢」。
再者,施政報告亦透露,將研究「研究大型重建新機制」,「透過政策措施利用交椅洲核心商業區用地以外的部分填海土地,協助推動公私營舊區重建項目」,可見政府亦嘗絞盡腦汁,將重建衍生的安置需求轉移至人工島上,反映出人工島已未如當初預料中有商業發展價值,要以受重建影響者「填氹」。凡些種種蛛絲馬跡,皆指向明日大嶼的重要性在施政計劃上已變得逐漸輕微,交椅洲人工島最終會否大大縮水,甚或是全盤撤回,仍有待觀察,但至少得知,政府暫時已未有再針對其作規劃完善,明日大嶼或將遭到投閒置散。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