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香港民研發佈社會現況評價調查結果,關心政治問題的市民下降至26%,反而關心經濟問題的受訪者則上升至26%,創9年來新高。前油尖旺區議員李傲然認為,現時社會氣氛低迷,港人不再對社會時事有影響力,或採取相對抽離態度看待民生、政治事件,抱著「唔在乎香港發生咩事」、「算啦,搵夠錢就移民」的心態。
關心經濟市民上升
問卷訪問1,017人,回應率為58%。在社會狀況滿意度方面,民生、政治、經濟三者仍維持負值,其中政治狀況為-27%,較上月大跌3%。在最關心社會問題方面,有44%受訪者最關心民生問題,與上月一樣;關心經濟問題的受訪者則上升至26%,創2012年6月新高,反而關心政治問題的受訪者則由28%下降至26%。
值得一提的是,受訪者對民生問題及政治問題的關心評分同創新低,分別只有7.40分及6.16分。前油尖旺區議員李傲然指,統計數字尚未包括2021年12月最後兩星期,即《立場新聞》、《眾新聞》接連停運,預計未來評分持續下降。
李傲然亦預視,市民對政治及民生問題的關注度將下跌,而對經濟問題關注度則會上升。他慨嘆半年間《蘋果日報》、《立場新聞》等傳媒停運,加上政治人物涉及國安法的案件,現時社會氣氛低迷,港人或不再對社會時事有影響力,「倒不如做可以控制嘅事,搵錢。」
他又指,反映很多香港市民未必熱衷參與政治及民生事務,即使政府發佈新政策,市民亦沒有表現雀躍,直言「公共政策預測,有小小亂嚟」。他舉例指政府在防疫中苦無良策,社會環境讓關心社會的人悲觀絕望。他認為,港人之後可能採取相對抽離態度看待民生、政治事件,抱住「唔在乎香港發生咩事」、「算啦,搵夠錢就移民」的心態。
被問及新聞自由受打壓對社會民生影響,李傲然表示民生與政治是環環相扣,資訊流通反映民間意見。他認為,新聞自由在於資訊流動,民間是否可自由提出反對批評的聲音。他指政府以報導造成社會不安寧,扣上「造成社會撕裂」帽子,令社會的矛盾不能公諸於世,真正的社會問題被掩埋,傳媒失去公眾領域討論地區民生問題。李又強調,短期內反對聲音或會消失,但並不代表社會矛盾消失,反而埋下「定時炸彈」,最終社會一齊「受苦」。
立法會地區直選投票率只有30.2%,李傲然認為今次選舉與1995年立法局選舉相似,兩者均反映市民對政府有「信心危機」。他認為投票率昆市民對政府的信任評分,指今次選舉投票率比1995立法局選舉的投票率略低,可理解為香港市民「用行動投下不信任的一票」。
李傲然提到不少年輕人計劃前往其他國家發展,對政府「幾乎不信任」,亦反映對整體社會環境欠缺信心,留下來的人亦是苟延殘喘,「社會環境高壓,畀人失望、絕望,甚至係窒息嘅感覺。」
民眾限聚接受程度下降 現抗疫疲勞
香港民意研究所經理 (數據科學)戴捷輝指,56%市民認為現時限聚令約束過緊,不需要限聚;63%市民認為限聚數量可高於6人;37%覺得無影響。
獨立評論人潘麒智稱,歐美研究指變種病毒株Omicorn相較Delta殺傷力低,較少患者進入醫院,惟歷逾兩年抗疫,民眾漸疲。他指如再禁晚市堂食,將引發群眾恐慌及不滿,業界「跳晒界」,更會令中小企「財政爆煲,守唔住」。他建議政府檢視豁免特定人員防疫措施,不要以市民「較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