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政府在去年《施政報告》提出為期三年的「同鄉文化推廣計劃」,每年預留1,000萬予同鄉社團申請舉辦推廣家鄉文化活動。不少議均員表示,年輕一代不知道自己的籍貫,其中選委界劉智鵬建議規定在學生手冊中加入「籍貫欄」,先令他們知道自己的家鄉。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副局長梁宏正稱,推廣未必需要歸根籍貫,可以先透過同鄉社團讓年青人見識中華文化的多元。
每活動上限20萬 可再酌情調整
立法會民政及文化體育事務委員會今午討論計劃,民政及青年事務局指,將於4月1日起開始為期一個月的活動申請,申辦活動形式不限,但必須符合「推廣家鄉文化」、「加深巿民對其家鄉的認識及歸屬感」,以及「弘揚愛國、愛港、愛鄉的精神」的目標。每項活動最高資助額為20萬元,但可因應活動規模及內容而酌情調整上限。局方又指,如每年1,000萬的款項未悉數批出,將會推出次輪申請,每個同鄉團體一般可每年提交最多三份撥款申請。
劉智鵬:讓年輕人先知道籍貫
林素蔚表示作為「愛國愛港小粉紅」一定支持計劃,並問到如果評估成效。她又「自爆」是客家人,很喜歡吃雞屎藤等客家茶粿,希望可以將客家文化傳承至下一代。
身兼香港潮屬社團總會榮譽顧問、香港威海同鄉會副會長的選委界劉智鵬稱:「唔係個個都知道自己係邊個鄉下,唔知跟阿媽定跟阿爸。或者係香港邊個區當鄉下都有。」他認為計劃應針對尚未成為同鄉會會員的年輕人:「佢點知自己去邊個同鄉社團?係咪邊個門口大啲、有茶粿食、有飯食就去邊?」他建議局方與教育局合作,在學生手冊規定填寫「籍貫」一欄,先令學生知道自己的家鄉。
民建聯林琳亦同意說法,並分享自己的複雜家庭背景,稱自己在邯鄲出生,但父親是福建人華僑,在緬甸出生;母親則是山東人,現全居於香港。她指類似情況在港很普遍,現在聘請助理時亦會問對方「你知唔知自己鄉下係邊度?」她指很多人都不知道,強調自己亦是因為兒時手冊有籍貫欄才知道自己是福建人。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副局長梁宏正稱,活動未必需要歸根籍貫,可以先透過同鄉社團讓年青人見識中華文化的多元。他續稱,自己是廣東順德人,太太是客家人,自己加入政府前都有參與同鄉社團活動,亦希望其小朋友認識到順德與客家的文化。
陳勇倡同鄉活動加國慶元素
民建聯陳勇發言前笑言:「如果申報嘅話,向上申報大家都係炎黃子孫,之後延伸到各個同鄉。」他建議今年的同鄉活動加入國慶75周年及香港回歸27周年的元素,達致「一餸幾食」,不需再額外增加資源舉辦活動。
陳凱欣表示每年1,000萬撥款平均只能舉辦約50個活動,擔心數目太少及可用場地不足,並認為很多旅客亦可能對同鄉活動有興趣。梁宏正指,過去平均一個活動只是約10萬元,認為活動愈多愈好,強調計劃目標是加強與家鄉聯繫、促進兩地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