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媒報導】投資推廣署回顧去年工作,今年協助382間企業在港開設或擴展業務,新增職位則逾4,000個,不過只是2020年高峰時期的一半。《基本法》第23條立法已展開公眾諮詢,署長劉凱旋指有一定時間諮詢,自己與很多商會、外國領事提起,對方關心法例細節,「但其實冇擔心影響做生意賺錢」。她更稱八成會員商會對23條無特別考慮。傳媒一度追問該項最「新鮮滾熱辣」數據的來源,但她沒有正面回應。
公關在會後澄清,數據來自上月底美國商會發表的前景調查報告,引述78%會員3年內無計劃將總部撤離香港。不過該數據去年11月至12收集,當時未公布23條立法諮詢工作,或任何訂立「境外干預罪」的消息。
投資推廣署署長劉凱旋去年11月新上任,今日首次會見傳媒。她回顧去年工作,指署方在2023年共協助了382間內地及海外企業在港開設或擴展業務,較去年上升約27%,營運首年為香港經濟帶來616億元投資和創造超過4,100個新增職位。
內地企業佔最多 稱已「階段性達標」
翻查資料,382個完成項目雖較去年上升,但2022年只有300個完成項目,是自2016年起最低,最佳成績則是2019年,有487個完成項目。至於新增職位,2020年最多,有逾8,000個,即2023年約是當時的一半。
劉凱旋指,382間公司來自45個經濟體,內地繼續是最大來源,有136間公司,其次是英國(48)、美國(34)、新加坡(27)和澳洲(13)。其他地區亦逐漸多了東南亞公司,例如越南和菲律賓的初創資訊科技企業,反映香港對全球企業「暫時都係有好大吸引力」。她續指,按在2023至2025年吸納1,130間企業來港設立新業務或擴展的目標,去年的工作已階段性達標,企業進駐亦產生很多間接需求,帶動本港經濟。
最多公司業務來自金融科技,其次為創新科技,各佔逾兩成;商業及專業服務、旅遊款待則各有約一成。她舉例有大型公司來港新業務,包括「百威啤酒」去年遷至香港作為亞太區地區總部;內地酸菜魚餐廳「太二」、泰國超市Big C則開了分店等。
今年繼向東盟中東做推廣宣傳
劉凱旋指去年署方有435個籌辦、贊助或支持了的宣傳活動,例如第一屆針對家族辦公室的高峰論壇「裕澤香江」。她又提到去年舉辦了272場海外宣傳活動,有51場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舉行,今年會繼續推動相關國家,包括東盟、中東地區舉行活動。
至於去年香港與沙特簽訂了不同合作備忘錄,劉凱旋指初見成果,當地首隻ETF在香港上市。她又指有些主權基金已經在香港投資,只不過他們相對保守,「唔係做好多公關工作」,其實「對香港投資金額比較大」。
對今年「非常樂觀,有信心」
她指疫情對投資、招商引資影響很大,去年初恢復通關,來港企業慢慢恢復疫情前水平,「好多招商引資活動,外國商會企業家搵我哋投資推廣署,多咗好多」,對今年非常樂觀,有信心。她指香港一直是國際商業樞紐,稱不少中資、國際企業以香港作為國際發展基地,「好多企業同我分享,話香港係作為國際跳板好好嘅地方」。
23條諮詢 劉:外國商會、領事不擔心影響賺錢
23條已展開公眾諮詢,劉凱旋指「程序已經講咗一定時間」,稱自己與很多商會、外國領事提起,「佢哋自己都話我聽,英國、美國、加拿大,或者其他國家,都係有維護國家安全法。」他們關心法例細節,「但其實冇擔心影響做生意賺錢」。她又稱有80%商會對23條沒什麼特別考慮,政府亦會有針對商會的諮詢,重申香港是賺錢好地方。被追問調查詳情,她就沒有正面回應。
稱歐洲經濟欠佳 業務內縮關閉海外分部
被問到對比《國安法》和2019年社會運動之前,西方民主國家的企業來港狀況有和變化,劉凱旋僅表示2023年前來港企業增長緩慢,但和歐洲商會、公司對話後發現,他們因為疫情和經濟欠佳,影響擴展業務打算,並關閉不限於亞洲地區的辦公室。
如何搶贏新加坡?劉指香港有「better deal」
被問到去年那新加坡的家族辦公室以及仲裁個案比香港多數倍,香港如何競爭,劉凱旋指樂見不少家族辦公室來港,今年推出的「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亦希望吸引更多高淨值人士。認為香港條件更好(We have a better deal)、稅務環境較佳,香港也有專業支持,「去年家族辦公室的增幅令我相信,數年後,在家族辦公室和登記上我們會超越新加坡。」至於新加坡的仲裁個案,她就指不作評論,但相信香港有足夠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