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教署安排部分反修例案判監者接受治療輔導「去激化」](/sites/all/themes/inmedia_2021/images/white.gif)
(獨媒報導)懲教署在立法會文件披露了一系列針對2019年反修例運動判監人士的措施,以協助他們「去激化」,包括指派專責個案主管,評估有「激進思想特徵」的在囚人士,安排他們「按部就班地去除激進思維」。懲教署表示會為他們安排中國歷史及國民教育課程、心理輔導等,為他們提供個人化治療,去除「極端反社會暴力思想」。懲教處稱截至2月底,約有250名在囚人士自願參與。
剛接掌懲教「一哥」的黃國興回答立法會議員梁美芬的書面提問,他指截至2021年12月底,共有89人因為2019年反修例案件而須受法定監管。根據《監管釋囚條例》,法定監管專為教導所、更生中心、勞教中心和戒毒所的更生人士、年輕釋囚及根據「監管下釋放計劃」、「釋前就業計劃」、「監管釋囚計劃」、「有條件釋放計劃」及「釋後監管計劃」釋放的在囚人士而設,以確保他們繼續得到適切支援和指導。早前獲釋的梁天琦,就是接受「法定監管」的例子。有報導指,梁天琦的監管令可能長達兩年。
「按部就班去除激進思維」
懲教署又詳細交代針對2019年反修例案件被判入獄的人士的一系列「去激化」措施。黃國興表示,大量涉及嚴重罪行及思想激進的違法者被還柙或定罪,「為協助他們擺脫激進思想及行為,重新建立正確的價值觀」,署方會指派專責的個案主管,評估在囚人士「激進思想特徵」範疇,以識別每名在囚人士有否經過特殊更生需要「去激化」。
署方又表示,將按三大針對性更生計劃方向,包括「認識中國歷史及國民教育」、「心理及價值觀重整」以及「生涯規劃及家庭關係重修」,為每名在囚人士按部就班地去除其激進思維,個案主管會定期評估每宗個案及檢視更生進度。
在「認識中國歷史及國民教育」方面,懲教署表示推行虛擬實景歷史教學、歷史教育活動、工作坊等,提升在囚人士的國民身份認同,亦會加強《基本法》教育、 《國安法》教育等,強化他們奉公守法的意識。
與警方合作向在囚人士灌輸「正確價值觀」
至於「心理及價值觀重整」,即懲教署安排心理輔導服務,為青年在囚人士安排「青少年研習所」,並稱可以調整思維模式及加強守法觀念。而針對成年在囚人士,署方表示已構建一套綜合專業心理評估和治療計劃,提供個人化治療,當中治療元素包括「處理精神健康問題、極端反社會暴力思想、心理和情緒困擾、衝動控制困難等」。懲教署亦表示會透過與警務處合作,推行「並肩同行計劃」,向在囚人士灌輸正確價值觀,降低青少年罪犯的再犯率。
最後在「生涯規劃及家庭關係重修」方面,署方稱主要針對家庭撕裂或其他有嚴重家庭問題的在囚人士,安排臨床心理學家。亦會透過升學或就業輔導,替他們安排獲釋後工作。
懲教署公布,截至2022年2月28日,約有250名在囚人士「曾自願參與上述的『去激化』更生項目」,署方形容「反應正面及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