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張炳良指財赤結構性非短期可滅 倡高官議員共渡削支陣痛

張炳良指財赤結構性非短期可滅 倡高官議員共渡削支陣痛

【獨媒報導】面對財赤政府要開源節流,刀口指向社福、醫療、教育三座開支「大山」。前運輸及房屋局長、教大公共行政學講座教授張炳良在《明報》撰文指,回歸後政府財政紀律逐漸鬆弛,有時出現高層民粹、派錢解決問題的作風,增加財政負擔。他又指現屆政府求成心切、大興土木,財政儲備急跌下,社會紛紛主張削減開支。他認為節流忌急就章,應先考慮考慮凍薪,精簡架構程序,檢視近年巨額項目的成本效益,並指削支必有陣痛,高官議員更應率先與民「共渡時艱」。

張炳良在《明報》觀點版撰文,直指現屆政府求成心切、大興土木、廣開戰線,財政儲備由2018年3月底11,000億元高位,跌至5,709億元,只相當於9個月左右的政府支出。

無標題
張炳良(資料圖片)

指過往有高官民粹 愛用派錢解決問題

他認為香港政府面對的財赤危機難逃結構性,財赤不再是周期性的問題。他認為導致現時財赤的因由之一,是回歸後政府內部的財政紀律,因為「內外壓力」逐漸鬆弛,有時出現高層的民粹與花錢解決問題作風。他又指,政府要結合各黨派與利益團體,令派錢成為慣常手段去博取好感,亦令坊間對派錢產生「合理期望」,增加財政結構的長期負擔。

張炳良指3年疫情令經濟受挫,政府須加大開支抗疫及撐企業,雖然是實情,但財赤存在亦因為基於民粹或短期政治考慮,而增派的各種名目福利,他形容「開了缺口,堵回不易」。

無標題
資料圖片

外圍環境今時不同往日

至於香港能否捱過財赤,張炳良認為今時不同往日,香港經濟疫後反彈遜於新加坡等區內經濟體,過去30年香港賴以維持經濟前進的因素出現變化。首先是國際地緣政治,今日美中交惡,西方視中國為敵,2019年後外資對香港前途感疑惑且看淡,香港出現前未所遇的挑戰。另外是香港能否保持獨特性,他指若香港「內向化、內地化」,就會漸失優勢,包括以房地產去融資大型基建和開發項目的必勝模式,將難以為繼。另外人口高齡化、出生率下降,加上2019後中產移民潮,都削弱經濟實力。

若一刀切減薪減服務 將「牽連過大怨氣四起」

他最後指,滅赤不是短期可達的任務,可定中期目標,首先是「不等運轉,不虛張聲勢」,務實創富開源,有針對地扭轉經濟處境及國際觀感。另外,他又指政府要重建財政紀律,節流忌急就章,提醒若「一刀切」收緊公共服務和社會投資,並對公務員及公共機構減薪,將會「牽連過大,怨氣四起」,他建議政府應先考慮凍薪、精簡機構與程序,認真檢視近年巨額項目的成本效益。他又認為,削減開支難免出現「陣痛」,高官、議員應先與民共渡時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