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媒報導】政府發表《香港主要運輸基建發展藍圖》,其中早於2014年提出的北港島線被擱置、南港島線(西段)棄用重鐵。立法會議員張欣宇今早在電台節目表示,《藍圖》提出多個項目,當局需定優次。他指北港島線主要作用僅為分流,港島的鐵路客流亦已穩定,迫切性不大。至於南港島線(西段),他亦認為如有性價比更高的系統,不一定要堅持興建重鐵。
運物局:港島綫足以應付
研究多年、由北角站經灣仔北至香港站的北港島線將擱置,運輸及物流局副秘書長黃珮玟今早在電台節目稱,東鐵綫過海段通車後人流變化,而信號系統提升後令容量增加,加上交椅洲人工島及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將改變香港人口居住及就業分布,料港島綫可應付港島北岸需求,故認為2046年前皆沒有迫切推行北港島線。她提到日後交椅洲人工島的鐵路從西邊進入港島綫,將軍澳則從東面,前往核心商業區的方向相反,認為港島綫足以應付。
由黃竹坑站經香港仔、薄扶林至香港大學站的南港島線(西段)將棄用重鐵,被問該線早於2014年提出、為何現今才提出有技術問題。黃珮玟指該段地勢高低大,重鐵爬升能力有效,車站如深入地底並不符效益,形容「奈何真係睇唔到一個可行方案」,故研究其他替代運輸系統,目標維持2024年提出可行方案、2034至2038年落成。被問進展是否太慢,黃珮玟指需務實研究可行方案,然後才能討論是否能更快推展。
華富邨首期重建將於2028年完成,她表示一直留意重建時間表,首階段僅是將現有人口遷至新樓,然後才開始拆卸舊有樓宇,「唔係話27、28年便有大量新增人口」。黃珮玟明白完成重建後人口會大增,會在交通上作配合。
她提到香港仔「好迫」,需研究興建系統「係咪行得通」、是否符合成本效益,而走線無可避免地需興建隧道亦令成本增加。主持問到客量的要求為何,她指約為每小時一萬人次使用,但重申會視乎實際需求。
張欣宇:應就項目定優次
同出席節目的立法會議員張欣宇認為,《藍圖》多個項目成本或涉萬億,當局需定優先次序,區分哪些項目的目的為分流或紓緩、哪些項目可帶來發展機會或回報「賺錢」。張欣宇明言,北部都會區的鐵路能帶動新區發展,「有機會賺錢」。至於北港島線,能將將軍澳綫及東涌綫接通、令港島綫更「鬆動」,從交通角度有其意義。惟港島區沒有太多新增人口及商業區,北港島線主要的作用僅是分流及紓緩。在東鐵綫過海、香港發展重心北移,他認為港島的交通需求已經穩定,看不到很大增長的趨勢,認同當局指興建的迫切性已降低。
至於南港島線(西段),張欣宇指東段雖然只是四卡的中型鐵路,但興建規格仍是重鐵標準,導致造價非常高。他認為有新技術及新系統出現下,不以重鐵模式興建亦可達到每小時數千至一萬的載客量,認為性價比更高。
張欣宇亦提到,《藍圖》僅是將已提出的項目整合,關鍵是資源及人手是否足夠。他認為本港推展工程上有「好多水位」,可減省流程及開支。他舉例指目前興建及營運鐵路是以「全包式」交予港鐵負責,認為建造鐵路時無須港鐵作為施工管理的中間人,「睇唔到有咩好大優勢」,應直接聘請承建商建造鐵路。
項目落成時間表方面,張欣宇認為當局較為保守,例如輕型系統亦需十多年至2034至2038年才落成。張欣宇指,東九龍及啟德兩個系統早於進行不少研究,認為兩年詳細設計加四至五年施工,「十年內應該一定要起到出嚟」,十多年是「講唔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