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官、商、學之「攻守同盟」——問香港往何處去(二)

官、商、學之「攻守同盟」——問香港往何處去(二)

比起「官商勾結」,以官、商、學組成「攻守同盟」來理解香港追求善治的最大阻力,會更精確地指出問題所在。官商學同盟——包括某些經濟學者、前高官、財經KOL和靠金融地產搵大茶飯食的專業人士在內-他們政治上對中央表現忠誠,但經濟上往往陽奉陰違,並利用政治上的雄厚資本(例如過去和建制派政黨建立的伙伴關係)達至本身利益極大化。

官商學同盟不一定有或需要緊密連繫,形成甚麼「深層政府」。「默契波」可存在於有意無意之間,但香港過去長年靠資產增值遊戲創造「財富」,少不免以大地產商及金融巨企的利益為依歸。由這班人做莊家,年年食最大份,這套遊戲規則之所以說服到人,說服到中央,便有賴主流經濟學的論述-例如簡單低稅制、獅子山故事、拆牆鬆綁論——賦予其正當性,使這個龐大利益集團黏合成左右政府的力量。靠傳媒高層、政治公關和文宣機器發揮影響力,跟政府、政黨及民間持續互動——有樓階級利之所在,不想樓價趺,很容易與其站在同一陣線-同盟中人掌握著經濟事務的主導權和話語權。中央在政治上有全面管治權,但政治權力最終體現在經濟民生之上,這一層,中央在「自由市場至上」的論述下也綁手綁腳:最低工資拖無可拖才實施,劏房租務管制千呼萬喚才推行,仍拒絕設起始租金——凡事以大集團和食利者的利益為先,拒絕稅制改革,結構性劫貧濟富的問題怎會改善?

有益及有建設性的聲音被邉緣化

「覓地建屋」作為解決房屋問題的法門,港官說了多年。過去有人建議懲罰囤地者,徵空置稅,不用港官開聲,由經濟學者到財經版作者便紛紛出言恐嚇,批評干預市場的行為只會好心做壞事,嚇走投資者,損害經濟。一般人很難有效質疑這班KOL。官商學同盟形成的共識,正正就是增加土地供應-但他們不會檢討當年推行活化公屋、降低強拍門檻政策的實際成效,亦不會考究有幾多公共屋村重建後變豪宅,市建局拆毀的社區最後又改善到幾多人的居住環境。

由於有城規會和保育條例等屏障,想阻止囤/霸地自肥、肆意破壞環境的行為,仍有一些空間。大地主、土豪惡霸及其喉舌當然不會罷休,一面迫政府盡快拆牆,一面設法控制輿論-例如某些經濟學者三番四次砌詞攻擊本土研究社。雙方拉鋸多年,同理心欠奉、只懂得睇錢份上、嚴重缺乏自我反省能力、兼不重視調研,沒有做好人性化城市/策略規劃的林鄭政府,在官僚習性下,把「積極不干預」演繹成基建至上的放任巿場主義-因為搞基建既能推動名義上的經濟發展,又可炮製出肉眼見得到的實體政績,巧威威。大興土木開支暴増,扶助巿民的福利事業就反而減少,一步步把香港的境況推向水深火熱。無介入市場的智慧和決心,客觀效果是「居住環境」欠佳住戶創新高,超過12.7萬,基層市民居住問題更一直惡化。《長遠房屋策略》連「告別劏房」也不敢提,經濟學者又走出來歸咎於拆牆鬆綁未夠徹底-敢問是否要無限放寬供款年期,容許市民供樓跨越一世,由下一代接力去増加市場購買力,才叫對消費者好,對社會好?

過去多年,一班港府國師遊走於學界、政府和大財閥之間-主流經濟學者佔據多個重要戰略位置,例如雷鼎鳴歷任特區政府就業專責小組、長遠房屋策略委員會、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扶貧委員會等十多個諮詢架構成員,服務大地產商的王于漸更加是港府權威顧問兼港大首席副校——發揮著操盤、主導市場聲音的關鍵作用(可參考筆者的系列文章《論香港政府的國師芝加哥學派》)。他們同時鼓吹政府要袖手旁觀,由巿場決定怎樣做,便最有效率云云。但事實上,所謂市場聲音一直由商學同盟中人以槓桿方式操弄(由KOL影響一般人,市場論述不斷再生產,形成所謂主流意見。以往沒有網絡平台,只要操盤者和各大傳媒傾掂數,更加易話為),聽市場聲音的吩咐去做,即被這班大玩家牽著走。就算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明言,治港者要善於破解香港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善於為民眾辦實事,最終官商不用有實際的勾結,都會被「巿場」演繹成各種最有益於金融地產玩家的經濟民生政策。夏寶龍口中的突出問題 — 貧富懸殊,各方當沒有聽見過。

北部都會區是另一個明顯例子。於港大地理系任教的王緝憲接受傳媒訪問,他的香港往何處去之問題意識相當強,例如他認為「南金融、北創科」的講法「似是而非」,在特區政府的報告中「每個新發展區都要發展創科。」但是,「什麼是創科?怎麼定義創科?香港要發展的是『創科』還是『科創』?」王緝憲拋出一連串問號,「這個問題很複雜,現在都沒人能回答清楚。」偏偏主流傳媒和網上財經平台好像完全注意不到一樣,只管配合政府集中討論「覓地建屋」,由此便推敲到官商學同盟是如何運作,威力有多大。

財演大合奏,市場真聽話

近日,新世界旗下社企「新世界建好生活」,聲稱會於新界西發展300伙私人資助房屋項目,以巿價5至6折出售。這又是另一個值得探討的例子。新聞出街後,由主流傳媒到網上平台很快出現大量唱好該項目、讚美發展商的聲音,情況類似上次柏傲莊三期爆發醜聞時湧現「洗白」言論(可參考筆者文章《請莊太量教授跟進柏傲莊醜聞》)。《明報》社論是《「民間居屋」拆牆鬆綁 官僚因循緩不濟急》,連同相關新聞報道佔全版篇幅。《信報》也不弱,《新世界擬建私營居屋 首期13.5萬》的報道有半版之多。財金KOL的吹奏就更有過之而無不及,一面倒正評,內容大同小異,諸如「勿以小善而不為」,又或「冇理由俾新世界專美,我係其他發展商,就跟機啦!」總之,要幾肉麻有幾肉麻。

在關鍵時刻,要說服心存疑慮的市民,頭上有光環的經濟學者便幫到手,「這個倡議方案需要得到政府支持。首先,補地價的問題,政府要知道地價愈高,上車便只會愈貴。」由此推敲得出,整個公關工程旨在造勢爭取公眾支持,政府便可順水推舟配合(政府很快表示歡迎),給予補地價折扣等優惠,以及推行「公私合營」之類的拆牆鬆綁計劃,大量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畢竟幫助年輕家庭盡快「上車」要緊。只要開了頭,囤地千頃的發展商及土豪便有機會套現,相關專業人士及既得利益者亦有肥豬肉分,香港的深層次矛盾,食得架?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質疑,這個被一班財演合力推銷的「公益項目」是笑話:「要你決志30-40年青春每月萬幾兩萬齋供樓;樓價額外再多百幾萬俾利息銀行或財仔。依家居屋建築成本唔駛一百萬;賣幾百萬叫自己「非牟利」;繼續俾3年轉手引炒家入局同上車客爭;連拎出黎塊地都唔講有幾山旯旮;就搵哂全行地產PR打手唔怕醜背書吹奏;咁樣,有個發展商叫做幫青年人「建好生活」」我們不需要盡信陳劍青之言,但他提出一個重要疑問:假如售價遠高於成本,即使有可觀折扣,仍可稱做「非牟利」?這還未計有了這項目打頭陣,隨之而來的各種有形及無形好處啊!這算不算一種延後而隱性的「牟利」方式?所謂「非牟利」實質是一種蝕頭賺尾的折讓嗎?

當然,地產商肯搞大抽獎,總比不搞的好,如果搞得成,相信也會有不少人參與,博個機會。只不過,如果官商學同盟真的心繫中央,真的追求善治,用這種舊思維根本不可能有效破解深層次問題。筆者在《「北部都會區」會令中資變樓蟹嗎?》剖析過,政府面對一個兩難處境:大量增加樓房供應,高樓價無法維持,會產生「負財富效應」,最終很可能拖中央落水,被大地產商牽著鼻子走,焗住搶救大得不能倒的樓市,鎖住原本用來對付內債危機的子彈,並限制了她解決問題的選項,給美帝渾水摸魚的機會;但不增加供應,又不改革稅制的話,樓價和租金繼續高不可攀,生活指數高企,只會令越來越多人被陰乾,被赤貧化,醞釀一場更難以預測的社會危機。當移民賣樓潮持續,差餉物業估價署的《香港物業報告2021》又揭示,涉及空置物業多達52,366伙,要紓緩有人無樓住、有樓無人住的荒謬現象,社會的討論方向為何不是盡快徵空置稅,而是覓地建屋?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