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團體倡辦定期墟市 善用閒置空間凝聚社區

團體倡辦定期墟市 善用閒置空間凝聚社區

(獨媒報導)賽馬會「創不同」社會創新實驗室上周六(17日)舉辦「墟市設計及籌備工具包」分享會,總結「閒置空間與墟市創想」小型社創實驗。創不同協作主席黃英琦指,舉辦定期墟市可善用閒置空間,同時讓基層市民自給自足,推動社區經濟發展,建立歸屬感。

基層參與 推動社區經濟發展

社會創新實驗室團隊與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鄒崇銘及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於今年1月起合作,於社區閒置空間定期舉辦「Pop-up」墟市。

黃英琦表示,定期墟市可善用閒置空間及推動社區的經濟發展,鼓勵小本參與,並且可建立社區歸屬感。她希望墟市能凝聚社區,甚至整個香港,並指墟市不用公式化,可視乎社區需要設計,回應區內不同持份者的需求。

近年興起室內文創市集,被問到與墟市是否存在衝突,黃英琦認為兩者各有優點,而墟市對於社區的聯繫較強,人情味較重。她補充,墟市的另一重點是回應基層需要,主辦單位一般為非牟利組織,檔主的入場門檻較低、沒有主題限制,而且部分主辦單位會提供檔主培訓,基層亦可參與。

鄒崇銘博士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鄒崇銘

鄒崇銘則指,近年出現「自己社區自己救」的概念,社區經濟在建制外有較多的嘗試,由過去的墟市可見,社區經濟有發展的潛力。不過他認為,過往墟市多為「假日墟」,只在節日舉辦,缺乏持續性,行政成本亦非常高,因此希望建立定期墟市,視乎社區需要在特定時段、地點設立墟市,成為社區經濟中心,凝聚不同持分者,建立新的消費習慣。

對於墟市會否損害其他商舖的利益,鄒崇銘指「商戶非阻力甚至係助力」,從過往的經驗可見,墟市帶動區內經濟發展,實際上為「雙贏」的局面。鄒又強調,墟市需要多方持份者參與,並以跨部門協作統籌,促設立多方協作平台。

墟市檔主Deborah、Wendy
墟市檔主Deborah、Wendy

檔主:墟市由下而上 由街坊角度出發

Deborah和Wendy曾多次於墟市擺檔,售賣自製的特色小食及飲品。Deborah指,墟市檔主多售賣親手製作的商品,重視社區自給自足及與街坊的互動,增加鄰理之間交往,非以銷售金額和推廣個人品牌為目的。她又指,墟市由民間組織團體籌備,形式由下而上,收費及配套都以街坊角度出發,如租金相宜、為檔主提供培訓,私人營運的市集則缺乏相關支援。

無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