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國際培幼會總幹事蕭美娟博士
行政長官昨日發表了新一份的《施政報告》,就保護兒童方面,將成立四間「社區親子中心」,促進親子互動及正向育兒以支援有需要的家庭。回顧過去立法年度,《強制舉報虐待兒童條例》順利刊憲,而性罪行定罪紀錄查核之分階段擴展工作亦已逐步展開,政府對於兒童權利之中受保護權的重視及工作值得讚揚。
可惜的是,虐待兒童並不只有家庭虐兒一種,不少駭人聽聞的機構虐兒事件仍時有發生,如籃球教練借詞觀察肌肉發展性侵11名男生、可蘭經導師慣以掌摑體罰學生事件等,以上事件都不能被列入強制舉報範圍內。國際培幼會(香港)懇切建議政府考慮擴大強制舉報者範圍至體育機構、補習中心、宗教機構和提供非住宿式兒童社會服務機構的從業員和負責人及更多兒童相關工作者,以加強條例的有效性,為兒童建立更全面的保護網。
另一方面,我們欣見政府明年推出「強制舉報者指南」,為相關專業人員提供更多培訓及重要資訊。穩健的舉報機制固然重要;但長遠而言,為兒童建立一個安全的成長環境更為重要。本會再次倡議政府應鼓勵所有兒童相關機構,設立「守護兒童政策」,以政策、程序、人員及文化、問責四個範疇加強規管職員行為,預防機構出現傷害或虐待兒童事件;同時在機構内培養「守護兒童」的風氣,讓家長、員工及兒童透過教育建立「守護兒童」相關知識,開放討論空間並關注懷疑虐兒個案,儘早發現危機,以減低兒童受虐風險。
兒童作為《強制舉報虐待兒童條例》的受保護者和重要持分者,他們對相關法律條文的了解亦相當重要。當虐兒事件發生,需要醫生和社工等專業人士介入;而研究顯示若受虐兒童感受到其權利被重視和尊重,他們會比較積極配合,從而有效提升介入措施的效果。。因此,政府應採用兒童友善的方式提供相關資訊,加深兒童對條例的認識及信任感,更好地保護兒童的福祉。
國際培幼會致力推動兒童權利,我們強調參與權亦是兒童權利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房屋局及房委會最近推出以居民為本的「幸福設計指引」作爲新建公營房屋、翻新現有屋邨的參考和設計依據,我們認爲,除了執行設計上的實用建議,當局亦需關注居民的主觀幸福感,以收窄兩者之間的差距。
在「幸福同行」居民參與計劃中,當局聆聽了逾3,000名居民的第一身意見固然值得嘉許;但需留意的是傳統的意見收集方法未必同樣適用於兒童。礙於社會知識和經驗的限制,兒童需要更多時間及空間了解相關議題,要真正實現兒童參與,相關部門亦可採用有趣而兒童友善的方式去分享社區資訊,並鼓勵兒童為自身相關事務積極發表意見。
兒童作為社區一員,他們對幸福的期望同樣需要被聽見。我們期盼在未來政府能為兒童提供更多交流及發表意見的機會,了解兒童真實所需,從而創建真正共融社區。
國際培幼會(香港)回應《2024年施政報告》諮詢全文(只限英文版):連結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