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媒報導】明愛向晴軒今日(21日)發布「自殺危機困擾的債務人士」數據,去年兩條24小時熱線共接獲1,779宗具自殺風險求助個案,求助個案有三成以上受財務困擾,財困主因是經濟拮据,其次則是賭博、協助親友還債及騙案。向晴軒督導主任表示,經濟拮据原因包括低收入、開工不足的家庭,以及家庭發生突變情況,籲家屬「少啲指責,多啲支持同埋陪伴」。
向晴軒設立的兩條24小時熱線,包括18288及財困壓力輔導專線(31610102),由2023至24年共接獲1,779宗具自殺風險求助個案,較2022至23年同期1,326宗,上升34%,更較2021至22年同期的663宗,升近2.7倍。其中因受財務困擾個案佔三成以上,由2021至22年的232宗(35%),升至去年同期676宗(38%)。過去三年間獲近1,400宗個案求助,八成人為債務人,其餘則是債務人家屬。
此外,求助的債務人有318名為30至39歲,其次為40至49歲(295人),而債務人家屬求助個案中最多為50至59歲(79人)。向晴軒督導主任董欣炯表示,債務人最多的兩個年齡群組,一般為成立家庭及事業的黃金期,而經歷負債或破產,會影響他們未來人生規劃,包括求職、置業等,他們及身邊人對自己的期望產生巨大落差,稱「呢一份嘅失落感係可以導致自殺風險嘅因素」。
債務纏身或感愧疚 難啟齒求助
機構表示導致債務原因主要為經濟拮据(22%),其次為賭博(20%)、協助親友還債(17%)、騙案(15%)、投資/經營失利(15%)、失業(9%)及其他因素等,負債金額由數萬至數百萬元不等,單一金額最高達到近千萬。董欣炯指導致債務原因眾多,騙案僅是眾多債務冰山一角,最多為經濟拮据原因,包括低收入、開工不足的家庭,以及家庭發生突變情況,如其中一名家屬患病,需要借錢應付醫療開支。
董又指不能單憑欠債金額反映危機程度,當中包括個人及家庭還款能力、追數情況、支援網絡等,並面對債務時感到愧疚,擔心家庭關係破裂,而難以向家人啟齒或求助,同時經歷追數的滋擾,種種情況對債務人造成巨大壓力,加劇他們自殺風險。
過來人分享 心急還債反墮「騙局」
李先生(化名)2023年因入不敷支向銀行借貸,惟一直無能力還款,最終累積欠債逾60萬元,為急於還債誤墮中介公司騙案,令債務問題加劇嚴重,然而家人得知後更疏遠自己,令他萌生自殺念頭。他指當時每日只能入睡3至4小時,感覺「唞唔到氣」,稱「諗緊邊一刻選擇離開呢個世界,點樣走唔會影響人」,更寫好遺書。他自言明白自己蠢而受騙,但指「deadline(還款限期)到我可以點」,亦找不到人傾訴。
後來李先生自殺前一刻打向晴軒求助,與社工傾談後獲即時情緒支援,他直言「個晚如果我無打電話去向晴軒熱線,我真係可以幾肯定嗰晚已經死咗」,指當刻只想讓其他人知道自己發生什麼事情,稱「估唔到淨係一個電話同人講,我可以舒服咁多,起碼有人知我咁辛苦行緊先」,亦籲仍陷入債務人士只要肯踏出第一步向身邊人或專業人士傾訴,雖未必一下解決問題,但可逐步逐步解決,「咩事都好唔好一個面對所有嘢」。
籲向專業求助 莫太快以新債填舊債
機構建議大眾感到身邊人有自殺危機,可跟從直覺主動關心,並鼓勵他們盡早向專業人士求助,避免太快決定以新借貸解決債務問題,提高警惕避免墮入不良中介陷阱或騙案。
董欣炯表示,欠債是嚴重問題但並非不能處理,很多時候債務人情緒變差甚至萌生自殺念頭,除了受債務困擾外,背後原因「千絲萬縷」,如與家人互動、自己「鑽牛角尖」等,透過中心熱線希望讓債務人知道有各種解決方法,又呼籲家屬「少啲指責,多啲嘅支持同埋陪伴」,明白他們得知家人欠債會產生負面情緒,但指責及吵架不能解決問題,亦要了解欠債原因,鼓勵家屬可以陪伴債務人尋求社工協助。
明愛向晴軒高級督導主任蔡泳詩亦表示,債務人普遍感到難堪自責,大家常將問題聚焦消除債務方法上,而忽略債務人情緒,指疏導心理壓力同是很大幫助,「可以喺新嘅轉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