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友師嘆「共創明Teen」有學生「以結果為目標」 純粹為錢參與

友師嘆「共創明Teen」有學生「以結果為目標」 純粹為錢參與

(獨媒報導)目標擺脫跨代貧窮,幫助弱勢家庭,尤其居劏房學童的「共創明Teen」,10月已經完成第一期計劃,官方形容學員有不少進步,性格變得更積極開朗。政府有感計劃成功,宣布啟動「第二期」計劃,收生人數由2,800名增至4,000名。《獨媒》訪問首期「共創明Teen」的一名參與友師Ken,說出他與學生一個或不太「主流」,但符合世道的故事,以結果為目標,拿取一萬元資助,「為咗嚿錢,總之大家嗱嗱聲完咗件事」。

話雖如此,要領取一萬元,仍要走程序。Ken回想自己一年經歷,指從師生配對、首次見面,到活動安排都出現不少問題,例如Ken的興趣是戶外行山露營,配對的學生就喜歡沖咖啡;報名參加學生感興趣活動7次失敗,為了達標只好揀選其他活動充數。雙方經歷不愉快,Ken自感既不友也不師,「唔覺得我幫咗呢個人,因為佢好有目標係為咗嗰一萬蚊,咁其實搵任何人做呢個『友師』都OK」。

李家超政府提出「精準扶貧」,招式之一是由政務司司長陳國基領導跨部門「弱勢社群學生擺脫跨代貧窮行動小組 」,通過政、商、民合作,去年9月開展第一期「共創明Teen」計劃,為弱勢社群家庭,尤其居於劏房的初中生配對義務「友師」,為期一年,最初名額2,000個,但收到的申請超額,政府決定全數招攬,結果首期有共2,800名學員。

學生完成整個「共創明Teen」計劃可獲共1萬元資助,5千元啟動資金在友師指導下使用,完成計劃再獲發5千獎學金。

友師初衷:幫年青人,都係好事

友師之一、36歲的Ken是中學教學助理,工作時間固定,但週末及假期不時要帶隊參加活動。除了正職,Ken也是本地一個制服團體的領袖,服務年資逾20年。他指自己喜歡接觸青少年,故團體高層邀請他加入「共創明Teen」時,沒多作了解便無償答應,「聽到幫年青人,都係好事。」他指約有6名制服團體成員同樣被招徠,答應落場。

DSC_5375
「共創明Teen」友師Ken

男生但求拎1萬買電結他 「嗱嗱聲完咗件事」

Ken配對的學童是16歲,就讀中二的男生,現居黃大仙公屋,由社工推介參與。Ken指對方一開始已坦承,參與計劃是「為咗嚿錢,總之大家嗱嗱聲完咗件事。」Ken說「見佢原來冇乜嘢需要幫,我咪當識多個朋友」,試過婉轉問對方為何「超齡」讀中二,對方皆避答。Ken指學童最後用1萬元買了電結他和報音樂課程,目標明確,自己沒多作引導。

沒有破冰活動 未相識已完場

「共創明Teen」設有不同地區營辦機構,Ken與學童由「香港青少年服務處」負責。回想二人初次見面,Ken提早到達學童的學校,職員著他們按編號坐下,但沒有告知配對學童的編號,也沒有提供對方的資料。後來他身旁坐了一個男生,「突然間兩個人坐咗喺度,又唔出聲」,後來他主動上前才相認。他批評當天不設互相了解環節,機構講解計劃後,指礙於場地租用時限,著大家離開學校再互相認識,二人只有交換電話號碼。

當初參與計劃時,Ken填表寫下自己的個人技能,但他不覺得機構有根據專長配對學童,只知是按性別配對。他說自己擅長爬山、露營,學童則較內向,喜歡音樂和沖咖啡。

機構互動要求(Ken提供)
機構互動要求(受訪者提供)

請假遷就活動 前一晚才告知額已滿

Ken指機構共推出近20個活動,最理想當然是活動既符合學生興趣,又能有「友師」Ken一同出席。朝著這目標,二人曾試過約7次額滿無法成功報名。大部分活動只提早兩至三週通知成事,他與學童有空出席的只有約三分之一,有時為了完成計劃指標,更是魚與熊掌兼失,只是為參加而參加,根本無法遷就學童興趣選擇。

Ken又指機構安排混亂,有時他已回覆哪些活動不能出席,社工未幾又傳訊息邀請參與。Ken說頭兩次為了報活動,調更和請假推掉本來週末的帶隊工作,「打晒人情牌,請埋同事食飯」,他稱機構回覆「OK」,惟在活動前一晚才表示名額已滿,告訴他「大會無位,可能先到先得」。不過他事後向學童查詢,才知機構一早通知對方,「佢返學,我返工啊大佬,我啲嘢安排好晒。」有了兩次經驗,Ken沒有再為活動調動原本工作。

聽袁國勇分享「瞓晒覺」

Ken指學童較享受參觀馬坑監獄、做蛋糕和咖啡拉花工作坊。不過有次參觀港大,請來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等「成功人士」分享,那一個多小時的環節他就「瞓晒覺」。在學校工作的Ken覺得活動吸引力不足,大部分內容學校都能安排,難吸引學童。

Ken所屬機構要求友師出席12次不同環節,包括迎新和結業禮、訓練及8個活動等。他說後來有兩次自己沒空出席活動,機構提出安排他人代替Ken,估計是由於活動接近尾聲,以免學童不達標不能拿錢。不過Ken憶述幾次活動都見到一名女學童自己出席,並表示羨慕Ken的學童有友師陪伴。

活動照片(Ken提供)
「共創明Teen」活動照片(受訪者提供)

指二人關係一般 「大人方式搞掂」整個計劃

經過一年相處,Ken形容二人關係一般,沒有私下溝通,只會過時過節祝賀。學童直言要兼職和拍拖,沒空理會友師,因此Ken主要與其母親聯絡,對方十分關心兒子。Ken舉例有兩次活動在赤柱和港大,機構建議友師與學童一起出發,多點交流,於是住在香港仔的Ken特地到黃埔集合,不過上車後學童都是睡覺,所以Ken形容雙方用「大人方式搞掂」計劃。

嘆與想像不同 有「跑數」壓力

回望計劃,Ken慨嘆活動與想像中有出入,「我唔覺得我幫咗呢個人,因為佢好有目標係為咗嗰一萬蚊。咁其實搵任何人做呢個『友師』都OK。」他認同計劃或令學童為錢參與,建議將金錢轉為協助,例如因應興趣提供工作培訓:「我諗會少咗起碼一半人參加」。

另外,他認為為期一年太短,「好目標為本」,指前期填表、參加簡介會,到第一次見學童,活動已只剩下9個月,部分活動之間又相隔許久,實際感覺急趕,有「跑數」壓力。對於有聲音質疑友師與學童關係疏離,Ken覺得不公道,指機構從沒提供學童的背景資料,加上過程急趕,難建立關係。他指友師都有自己工作,計劃安排「亂嚟」,淪為「口號式show」,不應全怪罪友師。

16名友師退出

從數字上,退出的學員及友師只佔「極少數」,社署數字顯示首期退出人數方面有21名學員、16名友師退出計劃。官方解釋是因為學生學業繁忙、與學校活動或課外活動撞期及星期六、日需要參加補習班等。至於沒有退出的學員及友師,多少個案類似Ken的情況,就不得而知。

政府指提供財政支援 「自行決定用途」

《獨媒》向政府查詢,若學員純粹為錢參與「共創明Teen」計劃,會否與當局政策目標不符,亦問政府可以如可避免。社會福利署未有回答,只列出學員與「友師」的配對因素,是考慮學員的性別、語言、特別需要及志趣等,為他們配對「合適的友師」;署方亦表示計劃涵蓋三大元素,包括一萬元財政支援,學員在完成計劃後應用在計劃期間學會的理財觀念,自行決定用途。

至於如何監察地區營運機構如何舉辦「共創明Teen」的活動,社署稱一直保持密切溝通,多間機構及和友師安排超過540節不同類型活動。社署同時指出,學員可就「計劃」落實情況向地區營運機構或社署提出意見或尋求協助。

在首期計劃申請表,只需要填寫有沒有理想職業、嗜好或興趣。社署回答《獨媒》查詢,亦確認首期報名表格並未有要求申請者填報其家庭的經濟情況,但強調計劃是扶持弱勢家庭,尤其是「劏房」戶的中學生。《獨媒》翻查第二期「共創明Teen」計劃表格,加入要求學生可剔選經濟狀況的選項,包括居於私樓,和沒有領取政府援助或資助、以及家庭收入低於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的75%。至於加入兩個新選項是否代表局方在第二期計劃會優先選擇較基層的家庭?社署回覆時僅提供一項相關資料,就是目標讓4,000名中一至中四學生受惠。

//web.archive.org/web/20220924055122/https://eform.cefs.gov.hk/form/swd072/tc/
首期「共創明Teen」計劃學生報名表

第二期學生報名表
第二期「共創明Teen」計劃學生報名表

政府為首期計劃設下KPI,稱不少於七成參與計劃的學員須在提升個人發展和正向思維方面取得進步。如何量度是連「愛國者」立法會議員都曾在議事廳提出的問題,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當時表示要待計劃完成後,由理工大學團隊評估學員,方法包括問卷、「友師」及家長評分。

政府靠問卷計KPI 友師:非常之煩、無認真填

「友師」Ken表示,每個活動完結友師都要填簡短問卷,表達活動看法、學童的反應,到中期和尾聲更有兩份20頁,差不多200題的問卷需要填寫,內容相似,他坦言「非常之煩」,也沒有認真填。

Ken所屬的制服團體早前再度「招壯丁」,他坦言「唔好搞我」,已經對活動感到疲累,他週末難抽身,加上計劃安排不妥,不想令學童錯過有興趣的活動:「唔想增加呢啲罪孽」。Ken的想法不是唯一,他表示所屬的制服團隊招募第二期友師,但他說「今次冇人理佢」。

新一份《施政報告》宣布第二期「共創明Teen」將會注入「新元素」,擴展涵蓋來自弱勢社群家庭的中四學生;增加團體活動種類,例如舉辦更多內地學習交流團;為完成計劃學員設立「校友會」。Ken一句總結:「嘥氣」,他認為只是多了機會讓人為錢參加,「如果佢哋個模式繼續咁樣運作,為達到目標,我覺得冇意義。」

第二期網頁
第二期「共創明Teen」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