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千億赤字下,兒童福祉何去何從?

千億赤字下,兒童福祉何去何從?

千億赤字下,兒童福祉何去何從?

文:國際培幼會總幹事蕭美娟博士

財政司司長將於2月26日發表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面對千億財政赤字,政府亦明言需開源節流,檢討社會福利、教育開支,審慎規劃公共資源。國際培幼會(香港)已在《財政預算案》公眾諮詢期間提交建議書,提出多項務實方案,期望政府善用現有撥款,為兒童建立更鞏固的安全網,同時推動香港兒童權利發展。

加強學界體育界的守護兒童機制 共建安全成長環境

過去五年,社會福利署新登記的兒童虐待案件激增40%,而同期機構虐兒案件更翻倍增長。學校、興趣班、補習社等機構本應為學生提供一個安全的學習環境,但卻成為有心人下手的溫床。去年發生多宗與學界體育界相關駭人聽聞的兒童性侵案,反映本地之兒童保護措施仍有不少改善空間。

國際培幼會於數年前聯同港協暨奧委會訂立體育界「守護兒童政策」,惟缺乏強制執行監管,僅有少數體育總會願意落實,導致政策淪為「紙上條文」。奧委會已要求屬下體育總會於2026年前落實執行《機構管治守則》,「守護兒童政策」亦包括在內,未達標屬會或被暫停恆常資助。本會建議政府轄下各類體育資助計劃於審批撥款時,應優先考慮已實施「守護兒童政策」的機構,既肯定合規機構的努力,亦鼓勵業界自律提升標準,實現資源分配與社會效益的雙贏局面。

除體育機構外,學校更是兒童日常活動的處所。防止機構虐兒事件再度出現,除行政上的政策外,人員培訓亦應被重視。培幼會建議教育局善用現有教師培訓資源,為學校合約課外體育及興趣班導師提供入職前培訓。培訓應涵蓋守護兒童的行為守則、活動風險評估及保護兒童的相關知識,從而確保導師在接觸學生前具備專業素養,從源頭降低學童受傷害風險。

善用科技趨勢 優化強制舉報

《強制舉報虐待兒童條例》將於明年初生效,但現行舉報制度要求通過紙本或電話通報社會福利署或警方,流程繁瑣,變相阻礙舉報意願。海外國家如美國、澳洲等都引入電子舉報系統,打破行政壁壘。本會倡議政府參考香港警務處「電子報案中心」,建立網上舉報平台,簡化流程為選擇題與簡答形式。網上系統可大幅縮短案件處理時間,並通過數據分析識別高風險兒童群組。儘管開發電子舉報系統初期耗資不菲,但長遠能提升效率,與政府「智慧城市」發展戰略相輔相成。

深化人文教育 培養公民意識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12條明訂兒童的參與權,但香港教育長期將兒童視為「被動接收者」。2023年《施政報告》將小學常識科分拆為「人文」與「科學」,並發放每所學校一筆過35萬「開設小學科學科津貼」。然而,老師對即將推行的小學人文科、內容涵蓋「社區與公民」等六大主題之培訓及提升亦同樣重要。國際培幼會建議容許學校可靈活運用津貼於小學人文科,支持教材開發與教師培訓,將「兒童參與權」融入課程。透過理解自身權利、關注公共事務,培養兒童的公民意識,共建和諧社會。

兒童是未來社會的命脈,兒童福祉亦是社會發展基石。縱使公共財政緊絀,國際培幼會深信政府能展示管治擔當,切實保障兒童權利,以短期投入換取長遠的社會效益。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