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房委會最新公布的輪候公屋時間,已經達5.9年,遠超三年目標。葵涌劏房居民大聯盟周四(2月10日)公布一頂調查,有個案輪候時間長達九年仍未上樓,而「夠分」「見主任」後,等候時間由過往的數個月延至兩年半才獲首次派屋,令住戶大失預算。
葵涌劏房居民大聯盟在今年11月至1月期間,向葵涌區内曾居住不適切居所的公屋租戶及現正居住不適切居所租戶進行問卷調查。不適切居所是指私樓劏房、天台屋、平台僭建物等狹小居所。大聯盟共收集184份回覆,其中27位為現公屋租戶,其餘157位為尚未獲派公屋的不適切居所住戶。
調查結果顯示,在157位不適切居所住戶中,有129位受訪者仍未進入公屋分發第二調查階段,即輪候分數足夠後獲房屋署約見會晤。至於其餘28位已進入第二階段的劏房住户中,只有12位已獲派第一次公屋機會。大聯盟指是次調查結果反映申請公屋年期不斷加長。他們指目前住在不適切居所受訪者中,有43.3%已輪候公屋超過六年,真正獲配公屋的年期仍會遞增。
大聯盟提到,不少輪候公展人士均視第二階段,即與房屋署會面(俗稱「見主任」)為里程碑,過往一般會在數個月內獲首次「派屋」。不過今次調查發現有62.5%已「見主任」的不適切居所租戶,尚未能成功上樓。
公屋等候時間一再加長,對受訪者有各方面的影響,其中經濟壓力及平均值最高,以10分滿分錄得7.3平均值。大聯盟成員潘詠珊指出,大多不適切居所住戶租金收入比率壓力非常大,錄得40.8%,遠超公屋受訪者的28.5%,需節衣縮食及問朋友借錢才能渡過難關。
一家五口居住在劏房的林小姐指,自己由2014年開始排公屋,等了七年的時間終能在上年「見主任」,林小姐指主任並無給她一個實際等候時間,只叫她「返屋企慢慢等」,惟至今已七至八個月,仍然毫無音訊。無了期的等候令她及家人情緒非常不穩,面對女兒質問她亦百口莫辯,而疫情下其丈夫失業,更令其一家經濟百上加斤。
同樣住在劏房,有一家四口的梁太也指自己「見主任」後大失所望。梁太指自己輪候了9年公屋,在2019年初「見主任」,等了兩年半的時間才獲第一次「派屋」,令她大失預算。林太指等待過程中正值女兒準備升讀小一,難以為女兒選擇小學。
調查又問及政府的新政策能否協助租戶,潘詠珊指結果反映未能對症下藥,其中「現金津貼試行計劃」、「低收入劏房住戶改善家居援助計劃」、「劏房租務管制條例」、「建設過渡性房屋」及「建設北部都會區」等四項政策在調查中均是0分跑出,被街坊認為毫無幫助。
她建議政府增建公屋,並公開更多資訊,包括各區公屋空置單位數量及實際供應單位數量,以及房屋署在「見主任」過程後,「白字黑字」列明首次「派屋」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