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媒報導】發展局本月2日宣布,邀請市場在三個月內分別就前南丫島石礦場用地、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長沙、貝澳、水口及石壁),以及尖鼻咀及白泥的生態旅遊發展項目提交意向書。其中南丫島項目早於十多年前提出,惟在市場調查時反應欠佳,未有繼續推進。發展局常任秘書長(規劃及地政)何佩玲指,新建議減少人口,改為只建私人住宅及加入遊艇設施,令財務上變得可行。
何佩玲:村民有意參與南大嶼發展
發展局常任秘書長(規劃及地政)何佩玲指,三個地點皆屬海島或海岸、有山有水,望提供多元旅遊設施。她提到,三個地點皆未進行城規程序,故先聽取市場意見。至於為何採用「片區」模式,何佩玲指可令發展商較具規模地發展度假村,提供不同元素的活動。
就前南丫島石礦場約20公頃用地,當局建議由單一發展商發展,何佩玲稱能予更多彈性予發展商規劃用地。至於另外兩處,當局建議發展商可選取個別地點發展,何佩玲稱尖鼻咀及白泥面積較大,分別為87及33公頃;南大嶼的擬議發展地點較分散,故容許彈性選取只發展個別項目。她提到有村民有意參與,當局亦認為是好事,故持較開放態度。
如項目由不同發展商發展,會否產生不協調?何佩玲認為能令更多不同元素及活動出現,例如以動態為主題的尖鼻咀可設越野單車,靜態的白泥則可主力舉辦生態導賞團或釣魚活動等。
何佩玲:南丫島加入遊艇設施令財務上可行
前南丫島石礦場於十多年前亦曾進行市場調查,惟當時意見顧慮到基建設施成本高昂等,令項目未有推進。何佩玲指當年計劃是興建公私營住宅,人口較多(約5,000人),對基建需求較大,包括或需興建新水管由港島連接南丫島。她表示新建議將人口調低(約3,000人),並只設低密度私人住宅,基建投放已降至較合理水平。此外,加入遊艇設施後令「計數」上較容易,顧問認為財務上屬可行。何佩玲指目前仍建議發展商自資興建基建,惟指歡迎發展商在提交意向書時向當局反映。
對於生態影響,何佩玲指曾就三個項目進行初步環境影響評估,擬議發展不會對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未來發展商亦需按法例要求就南丫島遊艇設施進行環評。
南大嶼能否負荷新增人流?何佩玲稱會維持嶼南道為封閉道路,並倡發展商善用水路,故建議在長沙興建碼頭,而當局亦會就南北大嶼的連接進行長遠研究。
元朗區議員黃頴灝在同一節目指,憂尖鼻咀及白泥項目由發展商主導,將偏離生態旅遊,需做好環境調查。他提到尖鼻咀鄰近米埔,籲當局小心評估。黃頴灝重申該處有不同發展,籲「基建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