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政府2019年起推出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運輸及房屋局今年完成檢討,計劃補貼總金額超過50億港元,並研究擴大計劃至八達通外的電子繳費系統。運房局指已初步接觸個別電子繳費系統營辦商,正研究加快統納入適合的電子平台。
運房局已初步接觸其他電子支付平台
運房局向立法會提交文件,表示已完成檢討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指不同電子支付平台普及,因此已初步接觸個別電子繳費系統營辦商,研究如何加快將適合的繳費系統納入計劃。局方表示會考慮將其他電子支付系統納入計劃的門檻、上傳及核對交易紀錄安排、計算和發放補貼的形式、監察機制、籌備的時間及成本等,在擬定具體方案後再與交通營辦商商討。
目前市民毋須就計劃提出申請或預先登記八達通。 局方指,市民在計劃下仍須自行負擔大部分交通開支,補貼亦設有每月上限,現階段維持做法對市民來說是較為簡便及適當的安排。
議員倡合併其他支付平台紀錄
工聯會陸頌雄關注能否合併個人不同支付平台的支付記錄,讓市民在不同支付平台都可以獲得補貼。黃珮玟指出技術上可行,但實際上電子支付平台需要開放用戶數據予其他平台去計算補貼金額,其中或會涉及商業機密,平台未必願意。
民建聯陳恒鑌則要求政府提出落實加入其他電子支付繳費系統的時間表及路線圖,以及恆常推行兩項臨時措施,包括將車費門檻降至200元及將補貼上限提升至400元。他認補貼計劃對市民有實惠,並鼓勵市民更多使用交通工具,強調政府絕對能夠負擔計劃每個月只需3億資助。
黃珮玟指表示公帑運用需要審慎考慮,稍後會考慮是否恆常推行。她又指﹐政府已經初步接觸不同的電子支付營辦商,但每個平台都有不同系統,牽涉複雜的技術問題,例如如何發放補貼及監察等安排。她稱政府正進行研究工作,會盡快納入更多電子支付系統。
民建聯劉國勳則表示運房局可以參考消費卷引入八達通外的電子支付平台的做法。黃珮玟表示消費卷及補貼計劃性質不同,補貼計劃需要核實更多數據,例如核實交易記錄安排,每月繳費安排等,現階段暫時未能即時引入。
計劃兩年補貼超過50億
政府於2019年推出免入息審查的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計劃涵蓋所有香港鐵路、專營巴士、綠色專線小巴及渡輪等服務,並按八達通記錄的公共交通開支計算相關補貼金額。截至上月,計劃補貼總金額超過50億港元,每月平均受惠人數約215萬。2021年1月至4月期間,每月平均補貼金額為2.億港元,每月平均受惠人數為267萬。
熱血公民鄭松泰表示反對繼續推行補貼計劃,指不同交通營辦商的車費加減機制都很有問題。他舉例指巴士公司今年3月獲准加價,市民可能認為政府是「左手交右手」,補貼計劃變相補貼交通營辦商。
鄭松泰又批評,政府每年需要為補貼計劃額外聘請15名職員,增加不少開支,質疑計劃能否真的令市民受惠。運輸及房屋局副秘書長(運輸)黃珮玟指出,巴士及地鐵的車費加減受政府監管,而邨巴及紅色小巴增加車費都要通過運輸署審核,當局會審視有否不合理的波動,暫時沒有看到胡亂增加車費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