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中大逸夫山下擬收地建屋 發展局:善用白石角站毗鄰發展潛力、適時公布

中大逸夫山下擬收地建屋 發展局:善用白石角站毗鄰發展潛力、適時公布

(獨媒報導)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山下,有一幅面積約4公頃的山谷土地,並不屬於中大範圍。該地屬大埔區樟樹灘一部分,惟被中大的環迴北路分割。山谷目前屬政府土地和108幅私人土地。近日盛傳政府擬收地建屋,發展局向《獨媒》證實,正聯同港鐵研究於白石角一帶增建東鐵線科學園/白石角站,同時善用車站用地與毗鄰土地的發展潛力,有關方案正在細化,當細節相對完備,局方會適時公布。中大則口頭回覆《獨媒》指沒有回應。

無標題

無標題
該地屬大埔區樟樹灘一部分,惟被中大包圍。

該片面積約4.09公頃的山谷土地,屬大埔區樟樹灘的範圍,目前劃為「住宅(丙類)」用地。該地四面被中大校園設施包括,包括西面山上的逸夫書院、南面山上的伍宜孫書院及東面山上的國際生及研究生宿舍,北面則為環迴北路,再往北走才是樟樹灘村。該地目前有108幅私人土地,其餘位置屬政府土地。少部分私人土地位於山谷外,包括3幅位於環迴北路迴旋處和敬文書院旁的私人土地。

螢幕截圖 2023-10-14 上午10.11.46
中大目前的土地租約,未有包括該山谷土地

無標題
已合併地段

無標題
同一地段,兩塊土地被中大分隔

發展局:正與港鐵研增白石角站、善用毗鄰發展潛力

近日校園內盛傳,政府擬收回該處山谷作公營房屋發展,中大校方獲諮詢。《獨媒》向發展局求證,局方表示如《行政長官2021年施政報告》中所公布,政府正聯同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研究於白石角一帶增建東鐵線科學園/白石角車站,同時善用車站用地與毗鄰土地的發展潛力,提供更多房屋及區內居民需要的泊車位、商舖和公共設施,有關方案正在細化,當細節相對完備,局方會適時公布。

《獨媒》向中大查詢,發展局是否已接觸校方、校方對當局擬建屋的立場為何、校方有否爭取將該地納入為中大範圍作發展之用,以及校方會否就此項目大學諮詢持份者意見。中大僅口頭回覆稱「沒有回應」。

山谷內至少有兩住戶

《獨媒》記者實地視察山谷,首先由逸夫書院出發,沿主徑「逸夫神秘小徑」落山,進入山谷。沿途有一張今年3月由大埔民政處掛於鐵絲網的公告,公佈將進行「大埔樟樹灘石級及行人徑改善工程及設置欄杆」,指有鄰近私家地將受影響。繼續沿著山徑往下走,一塊警告木牌豎立在山徑旁,寫著「私人土地,不准進入」。再往下走便到達內飛地中的唯一村屋,樟樹灘249號。

無標題

無標題

現時山谷裡有兩戶人居住,共一間村屋和數間寮屋,主徑旁邊仍有農地種植農作物。至於近環迴北路一帶則較多荒廢耕地,被鐵絲網包圍,有業主張貼告示,提醒為私人土地,不要闖入。

無標題

居於樟樹灘249號數十年、60多歲的何先生指,自己與江、李、邱姓一樣,是樟樹灘村的「原居民」,何氏由1898年已生活於此。他表示八十年代中大發展逸夫書院,港英政府向樟樹灘村村民買地興建環迴北路,致山谷與主村落分割。他不清楚當年未有收回山谷土地的原因,「佢唔收我都冇辦法,我又唔會叫佢收我嘅。」

他稱不知道政府近日有意收地,但對此表示歡迎,「其實等咗佢好耐,佢發展咁多都唔收呢到,一早應該收,呢塊地咁靚,又大又平。最好就真啦,我哋望咗幾十年等佢收喇。」

不過他認為該處難作發展公營房屋,「你諗你都知冇可能啦,中大條馬路圍住,佢點會畀佢喺度起公屋?你依家中大入閘都要 check(檢查)證件、身份證,你公屋點樣入?唔係咁簡單嘅事嚟,佢唔會搞到中大嚟。」

何先生提到,山谷裡大部分私人土地已被發展商收購,《獨媒》記者翻查土地登記冊,亦證實說法。

無標題

山谷早於1978年已被中大地盤道路分割

《獨媒》翻查歷史資料,早於1904年地圖可見,山谷範圍內有一座建築物,當時九廣鐵路和中大仍未興建。九廣鐵路興建後,路軌架設於吐露港海邊,蒸氣火車行駛時途經樟樹灘對出。

1963年,香港中文大學由崇基、新亞和聯合書院合併成立,崇基位處山腳,新亞和聯合位處山頂,後山則沿士林路興建了數座教職員宿舍。據同年《香港中文大學校建設計劃全圖》,現今的逸夫書院一帶已被納入為中大範圍,惟沒有規劃設立道路連接逸夫和山下九廣鐵路一帶。

1904年樟樹灘
1904年樟樹灘地圖

1963年《香港中文大學校建設計劃全圖》
1963年《香港中文大學校建設計劃全圖》

由1975年的地圖可見,山谷裡仍有數十幅耕地,中大後山的士林路則伸延出九廣鐵路路軌旁,路軌對面是進行中的白石角填海工程,擬建吐露港公路。1978年,地圖顯示山谷土地外正建造一條地盤馬路,把樟樹灘分成兩部分,並沿著山脊向山上伸延,料為環迴北路西段的雛形。

1975年樟樹灘(左)、中大後山、白石角填海
1975年樟樹灘(左)、中大後山、白石角填海

1978年環迴北路前身的地盤道路沿樟樹灘伸延上山
1978年環迴北路前身的地盤道路沿樟樹灘伸延上山

1982年航拍圖清晰顯示,這條地盤路的東端以天橋形式跨過九廣鐵路路軌,連接白石角填海區,但沒有連接中大後山的士林路;中大東北面的填海工程則正繼續進行,以建造新的九廣鐵路路軌及吐露港公路。同年,供電氣化列車使用的新九廣鐵路路軌已鋪設於填海區。1983年,九廣鐵路沙田至大埔墟段完成電氣化工程,列車使用填海區的新路軌,舊有蒸氣火車路軌其後被拆卸,興建現時的環迴東路和環迴北路東段。

1982年中大後山、白石角填海區
1982年中大後山、白石角填海區

1985年邵逸夫答應捐款成立第四所書院

1985年5月,邵逸夫爵士答應捐款1.1億元予中大,成立第四所成員書院,即逸夫書院。同年11月,地圖顯示現有逸夫書院的位置已成為地盤工地,進行山地平整;而原有連接樟樹灘和赤泥坪的山徑,部分路段亦成為地盤一部分,即逸夫已至連接大學賓館(現為伍宜孫書院),整個山谷地被包圍,而樟樹灘和赤泥坪亦被中大阻隔。山徑在山谷的一邊後來被中大學生稱呼為「逸夫神秘小徑」。

1985年11月逸夫書院院址
1985年11月逸夫書院院址

直至1986年,環迴北路才首次出現在中大的校園地圖中,並沿著電氣化九廣鐵路連接現今環迴東路和崇基學院一帶,當時的地圖尚未為道路命名。1987年的中大校園地圖則首次顯示建造中的逸夫書院。

1986年香港中文大學地圖
1986年香港中文大學地圖

記者:梁彥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