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日在立法會視像會議,發表《財政預算案》。他在演辭中詰問經濟發展的目的,「首先要知道經濟發展是為了誰、為了什麼」。陳茂波的結論是經濟結構不足,無法令所有市民生活水平一起提升,並提到年輕人收入較低,未能一展抱負。惟其應對方法,仍是推動創科及加強把握內地機遇。
由於疫情嚴峻,《財政預算案》需透過立法會視像會議發表,陳茂波發言中斷曾一度出現技術問題,需暫停約十多分鐘。
料本港下半年經濟恢復 全年增長3%
在開場發言中,陳茂波指疫情削弱市民信心,市面瀰漫着憂慮和悲觀的情緒,但在中央關懷及指導、地方政府無私支援下,令政府及社會各界更團結、更堅定信心、更鬥志昂揚。他指今年度財政預算案將繼續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措施,承擔額約1,700億,為經濟提振3%。
2021年全球經濟反彈,陳茂波指香港整體貨物出口反彈,經濟增長6.4%,失業率由7.9%回落至3.9%。不過受多項因素,本地股票市場在2021年調整,而樓價則在低息環境及需求強勁下,仍維持上升3%。
他指Omicron、能源價格高企及國際政治形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下調全球經濟增長為4.4%。不過陳茂波指內地去年增長8.1%,繼續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他表示本港穩控疫情,消費及投資需求重拾動力後,本港經濟下半年會有較好表現,料全年經濟增長為2%至3.5%,而2023年至2026年平均每年增長3%。
撥數百億抗疫
陳茂波重申,抗擊疫情是政府壓倒一切的首要任務,將向食衛局撥款220億,加大檢測力度,以及向醫管局增撥資源;向衛生署撥款60億增購疫苗;向各部門撥款70億,購買防疫物資;向食環署分兩年增撥5億,加強環境衛生服務;以及向防疫抗疫基金增撥120億。政府亦會預留200億以備不同防疫及抗疫需要。
陳茂波:「要弄清楚經濟發展的目的」
在進入闡述經濟發展的章節,陳茂波在演辭中稱「要弄清楚經濟發展的目的」、「首先要知道經濟發展是為了誰、為了什麼」,才能令政策不偏離初心。他指經濟發展不平衡、青年人未能一展抱負,而具專上學歷的新生代青年收入普遍低於具相近學歷的較年長世代人士,認為經濟結構不足以為青年創造足夠的優質職位。
陳茂波續指,經濟發展是要提升所有市民的生活水平,讓大家分享到發展成果,亦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陳茂波:西方壓制我國、需管好風險下連繫國際市場
他先在「歷史新起點」的章節大談背景,陳茂波指《港區國安法」加上「完善」選舉制度,令一國兩制重回正軌,「行政主導」體制加強,令各界可齊心合力處理社會、經濟及民生問題,而2022年是香港回歸二十五周年,標誌著一個歷史新起點。他指香港要繼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但「西方國家不斷嘗試壓制我國的發展」,故需在「管好風險的情況下」更好地連繫國際市場,「穩中求進」。
數字化經濟又成立委員會
具體推動經濟發展措施方面,仍然是大篇幅大談創新科技發展。他稱數字化是必然趨勢,將成立一個「數字化經濟發展委員會」,又表示將以50億成立新的投資基金「策略性創科基金」,由科技園及數碼港物色對香港具戰略價值的科創企業。此外,當局亦會資助大學成立初創團隊,每所大學資助額倍增至1600萬,為初創企業提供與私人投資一比一的配對,最高資助額為150萬元。
生命健康研發方面,他指2018年撥出100億成立的「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項目是「一股強大的科研實力」,故將預留100億提供更完備的配套,在港深創新及科技園設立「InnoLife Healthtech Hub生命健康創新科研中心」。
此外,香港目前16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及6所國家工程技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會將目前「創新及科技基金」每年向機構資助的金額倍增至4.4億。
公共部門電子化一直被批評進度緩慢,陳茂波宣布預留6億元,在未來三年進行一次全面的電子政府審計,檢視各部門利用科技的進度,提升公共部門效率。另外又會在未來三年增撥8500萬予知識產權署,提升香港處理原授專利申請,並與內地研究跨境保護版權措施。
續推不少於150億「iBond」
金融市場方面,陳茂波指內地企業在國際融資需求龐大,但海外市場風險及不確定因素增大,不少「中概股」回港,故本港計劃容許屬非創新產業的大中華公司在香港第二上市。證監會及港交所亦正檢視主板上市規則,容許具先進技術及具規模,但未有盈利和業續支持的科技企業上市集資。
債券市場方面,將進一步完善中央結算系統,並研發電子交易平台又將繼續發行不少於150億的「通脹掛勾債券」(iBond,以及不少於350億銀色債券、不少於100億元零售綠債。
其他金融市場措施方面,將會續深化「互聯互通」、修例為家族辦公室提供稅務寬免、續發起45億美元綠色債券、基建融資證券化等,以及設立50億「大灣區投資基金」。
撥4,200萬為表演藝術界設立「大型藝術市集」
文化藝術措施方面,亦同與「科技」相關。陳茂波指香港藝文界具一定實力,2020年香港在國際藝術品市場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紐約,表示將撥款4,200萬,在兩年內舉辦首屆香港演藝博覽會,形容為為表演藝術界而設的「大型藝術市集」,透過展覽等活動展示作品,讓內地及香港傑出表演者走向國際。此外,又會撥3000萬,推行「藝術科技資助先導計劃」,鼓勵九大藝團應用藝術科技,並注資1000萬予「藝能發展資助計劃」,鼓勵中小型藝團進行更多藝術科技探索。
硬件方面,將預留8,500萬支持東九文化中心成為藝術科技重鎖,以及預留7000萬提升康文署場地設備。
推動本地文化及古蹟旅遊
旅遊業則會預留12.6億支援,當中6億用作設立為期三年的「文化古蹟本地遊鼓勵計劃」,鼓勵業界開發具文化及古蹟旅遊元素的產品,另外6億支持旅發局推行《文旅規劃》,進行「再遇.就在香港」。
航運方面,將於東莞設立「香港國際機場物流園」,以及在機場設立「空側海空聯運貨運碼頭」,讓內地貨物預先完成安檢後在本地機場轉運至國際。漁農業方面,則會向兩個持續發展基金各注資5億,支援業界邁向高科技,至於農業園亦會繼續進行,提供70公頃農地。
陳茂波又指會續加強投資推廣,而本港具吸引力,內地及海外駐港公司由2017年的8225間,增至去年的9049間,會分階段增加9000萬撥款,加強投資推廣署工作,並續與14個稅務管轄區商討,避免雙重課稅。
盼CEPA引入更開放措施
貿易方面,將爭取在《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下引入更開放措施,並爭取加入東盟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並藉新設的駐迪拜經貿辦,爭取更多中東企業來港。貿發局亦會繼續優化「Think Business,Think Hong Kong」項目,並吸引更多會展活動來港。此外,亦會於未來三年撥款1.35億予貿發局推行「內地發展支援計劃」。
增醫護人員培訓資源
人力資源上,當局將為金融科技從業員制訂資歷架構認可的專業資格,並為成功取得資格的從業員提供八成學費資助,名額1500個。當局亦會推出更多便利人才來港的措施,醫護方面,將自2023/24學年每年額外撥款4億元,加強醫護人員培訓,資助學生就讀醫療相關研究院課程,並增加500個指定名額,資助學生修讀與醫療相關的自資學士課程。此外會預留100億,予港大、中大及理大提升和增加醫療教學設施工程,增加約900個培訓名額。
其他措施方面,包括撥款3,700萬在未來六個年度為康文署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文物修復人員,提供專業培訓、增加見習員及實習生,料150人受惠;為「粵劇發展基金」注資一億,加強培訓;撥款10億予建造業議會,吸引青年人入行;以及預留3,000萬,將項目精英學院的培訓對象擴展至政府以外的持分者;持續進修基金將由2萬元增至2.5萬,並撤銷年齡上限。
其他篇幅較少的措施方面,包括推廣電動車將額外注資15億元,延長「EV屋苑充電易資助計劃」四年,協助約700個住宅樓宇內約14萬個停車位安裝充電設施。此外,政府準備將現有加油站轉型至快速毫電站,並以「一地多用」模式發展佔地較大的加油站及加氣站。
此外,亦會花84億為多區雨水系統進行改善,並為26個高風險的低窪或當風住宅地區推展改善工程。維港海濱會繼續「先駁通、再優化」,本年將開放九龍城海心公園擴展部分及首段位於啟德前跑道區、以私人模式發展的海濱長廊。文物保育則額外預留10億推動。
體育發展上,陳茂波則亦僅重提過往曾增加的撥款,而啟德體育園料將明年年底竣工。文化設施方面,則料於今年申請撥款興建粉嶺文化中心、油麻地戲院第二期及天水圍天業路綜合項目,並把康文署「社區演藝計劃」恆常化,並由2024/25年度增加撥款至2000萬。
社會福利方面,將恆常化三個試驗計劃,包括「安老院舍外展專業服務試驗計劃」、「長者院舍住宿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及「私營殘疾人士院舍專業外展服務試驗計劃」,又將於古洞北新的社福綜合大樓設立七間合約院舍等,並把學前單位提供社工服務恆常化、檢討「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