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財政預算案】扶貧安老篇幅少 團體促恆常化失業支援、放寬「職津」

【財政預算案】扶貧安老篇幅少 團體促恆常化失業支援、放寬「職津」

【獨媒報導】本年度《財政預算案》對扶貧著墨不多,多個團體續要求恆常化失業支援、放寬「在職家庭津貼」,以及推行全民退休保障等。

《財政預算案》中的「關愛共融」章節中,只包括恆常化支援有特殊需要的學前兒童、「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及照顧者津貼,分別料涉及1.7億、7,400萬及4.3億;以及為私人項目興建長者及殘疾人士院舍提供更多寬免;和鼓勵分間單位安裝獨立水錶,豁免按金及安裝費。部分措施則涉及鼓勵就業,包括將聘用長者的僱主自願性強積金供款免稅額由100%增至200%。

社會福利界立法會議員狄志遠,在《財政預算案》公布後批評未有提及「扶貧」,亦不滿削減社福界1%撥款,明言將不會投支持票。

多個關注長者及貧窮的團體及學者,認為扶貧及安老等措施力度不足。嶺大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助理教授歐陽達初促當局考慮提高2020年後未有調整「在職家庭津貼」金額,並放寬申請資格。

「職津」目前的入息限額按全額、3/4及半額計算,3人人家庭限額分別為17,900元、21,500元及25,100元,津貼額則按工時有所不同,由500元至1,400元不等。

歐陽達初又指失業率雖然回落至3.4%,但人數仍高逾10萬,促將「臨時失業支援」恆常化為「短期失業支援」。年長人士就業方面,他認為強積金供款稅務扣減誘因不足,促增加其他誘因,並帶頭在公共部門聘請一定比例的長者,並在服務投標中加入額外聘用長者的評分。

關注家居照顧服務大聯盟則指,本港在2022年已正式成為「超高齡社會」,每5人中有1名長者,指《財政預算案》未有新的安老措施。聯盟促增撥資源於恆常社區照顧及津助院舍等。

基層願景及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同促「職津」放寬門檻,以及落實全面退休保障。至於政府再派發電子消費券,明愛長者聯會則發布一項在1月至2月在39間長者服務單位進行的調查,逾八成長者盼消費券能以現金方式發放,並一次性發放。

樂施會則提到新政府上場後推出的「共創明『Teen』計劃」,引述有團體調查顯示有近三成受訪者過去三個月沒有跟「友師」接觸。至於統計處的數字,居於劏房的15歲以下的人士達3.4萬,然而第一期計劃參與名額只有2,000名,認為屬杯水車薪,促及早檢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