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天作之合?】商界民間與中資內企的合作多面睇

【天作之合?】商界民間與中資內企的合作多面睇

港府與內地官方交流緊密,近年簽署合作協議之多,涵蓋如經貿投資、法律訟裁框架、科研創新等範疇。大勢所趨下,本地商業機構、教育機構、非政府機構等,近年亦提升與內地機構/公司的合作層次,例如簽署戰略性合作協議等。

這些協議或會對這些本地機構,尤其是公共/非政府機構的業務造成長遠改變,而間接影響著香港市民,但民間卻對這些合作可能帶來的潛在影響較少討論。透過綜觀各界已知的涉及內地與香港兩地的非官方合作協議,發現合作協議涉及的範疇十分廣泛,涵蓋如工商科研、文化教育、影視傳媒等,甚至連社福界亦出現與中資合作的趨勢,從中亦可看出一些端倪,以及一些值得關注的現象與趨勢,以下淺談影響較為深遠的數個合作範疇:

地產界:未來香港片區規劃會否由中資主導?

政府現時大型土地發展的長遠方略,其一主旋律是廣推由發展商主導規劃的「片區模式」,惟觀乎內地片區模式涉極高承標要求,若於香港施行,在本地發展商本已因市況疫弱,而造成現金流短缺的狀況下,似乎難以獨力承擔【註1】。而本地發展商其中一條出路,或在於與中資國企央企合作,以聯合資源發展。

而與內地地產商關係最緊密者,莫過於新世界,近年分別與至少7間大型中資企業,包括騰訊、中國太平、華為及印力集團等,簽訂各戰略合作協議或備忘。原因或在於新世界在新界擁有大量土儲,唯其近年卻不斷傳出資金流危機,財力上或不足以應付規模龐大的北都發展,需依靠更巨型的發展商才能有充裕資源。在其新任CEO馬紹祥過去主導下,新世界與華潤置地、招商蛇口、深業集團多間中資地產商,合作開發北都區內住宅項目。事實上,華潤近年亦大舉進軍香港,旗下華潤隆地正洽購多間本地商場【註2】,而華潤置地除卻與新世界簽訂北都合作協議,亦同時與恒地、嘉華及信德3間本地發展商締約。

當片區模式越趨普及,由原初只在新田科技城規劃中提出,到現時已延展至北都3個逾10公頃的「片區試點」【註3】,以及南大嶼、前南丫石礦場、尖鼻咀和白泥等地,可預示這類財力雄厚的中資巨企,或成最主力的承標者。

過去香港土地規劃發展常受本地發展商影響,政府很多時要與發展商「討價還價」同時照顧它們的利益。將來多了巨型中資、屬國企級數的企業成為越來越重要的持份者,香港的土地規劃環境將會更為複雜。

學術界:科研在香港,轉化在內地、上市在香港?

內企與各大學合作協議舉隅

本地大學|內地企業/機構|合作範圍|消息日期
科技大學|寧德時代|推動可持續發展及新能源研究|2024/10
理工大學|首鋼集團|現代鋼結構工程技術、新材料及新能源等|2024/9
香港大學|華為|ICT基礎設施聯合創新、品牌聯合營銷、樣板點打造、智慧校園|2024/9
恒生大學|前海金融機構|建立深港跨境金融人才培育和認證體系|2024/9
科技大學|阿里巴巴|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數據|2024/7
中文大學|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團、華潤科學研究院|太空科學實驗|2023/5
城市大學|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團、華潤科學研究院|太空科學實驗|2023/5
浸會大學|華潤創業|共同推動中醫藥的現代化和國際化|2022/5

465016921_969525945212511_1976125479754376253_n

若聚焦於本地學術科研,各大學向來常與內地和國外學術機構締約,但近兩年因政府政策轉向,鼓勵了大學在特定科研領域上,例如太空科技、人工智能、材料能源等,明顯有更多與中資企業訂立合作協議,亦引導更多學術資源至與內地公司的「產學研」合作,例如前海金融機構與恒大締約時,前海管理局亦表示合作是對「科研在香港,轉化在內地、上市在香港」模式的探索【註4】。

相比之下,各大院校在與本地企業的合作協議上,則似乎相形見絀。而事實上,即使是本地相關產業,亦早已與各中資巨企展開合作關係,如主要的電訊商中國移動香港、和記及其旗下的3香港,近年都分別與華潤創業、華為和阿里巴巴等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補充如雲端技術上的合作。而香港科技園和數碼港亦分別有與不同內地科技公司締約,如華大智造和深港科技。如若大學與業界均日漸傾向與內企建立合作關係,會否反而忽視了與本地業界建立產研學關係,以充實自身的產業結構,則仍有待觀望。

社福界、零售界、影視界等:民生範圍中資協作處處

機構|內地企業|合作目的|消息日期
「心連心」大行動|華潤創業|組織聯合活動,探討建立資訊共用機制|2024/8
社聯|阿里雲|幫助本地非牟利機構應對數碼化時代的挑戰|2023/12
東華三院|華潤物業|加強在綜合社區服務、青少年與就業輔助等領域合作|2023/6

而在最關乎民生的領域,亦見與中資合作的趨勢,如近一兩年社福界已可見有至少3間機構,與中資財團簽訂合作協議,內容亦多圍繞在本地服務上的合作。而零售業界,亦見有本地企業如建華集團,與內地品牌卡士簽署合作協議,以助其產品進軍香港市場。相反亦有本地企業如卓悅,與內地公司快樂購訂立合作備忘,以圖開拓內地市場。而公眾最常接觸的影視媒體界,亦有與內地企業/機構結成戰略關係的現象,如TVB與和港台,亦分別與優酷和上海廣播電視台建立合作關係。

觀乎商界與民間的不同界別,似乎與內地的交流合作亦日漸頻繁,涉獵面非常廣泛,本地企業的服務取向、經營模式或亦會相應有所轉變,挑戰與機遇的背後,如何平衡本地社區民生面貌和發展模式,似乎亦值得公眾關注。

參考資料:
【註1】詳見本土研究社:【片地開花】香港參考深圳片區模式「深」入考察
【註2】詳見本土研究社:【香港商場風雲 2019-2024】商場「新」世界 有幾多要賣?
【註3】施政報告 2024
【註4】明報.2024.7.22.恒生大學與前海金融機構簽署合作協議攜手建立深港跨境金融人才培育和認證體系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