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垃圾收費暫緩後,回收減廢情況如何?《獨媒》記者以沙田隆亨邨為例,觀察廚餘回收及其他回收情況。
屋邨另一個減廢重要「據點」,便是「綠在區區」。在隆亨邨,主力提供回收服務的為「綠在大圍」,不過固定回收站設在港鐵大圍站附近,距離隆亨邨有近10分鐘步程,居民多數依賴流動回收點。最近的流動回收點在隆亨邨對面大圍田心村田心街停車場側空地,在今年3月才開設,每兩星期的周六下午2時半至5時半「開檔」,可以回收的物品包括廢紙、金屬、塑膠、玻璃、四電一腦、小型電器、慳電膽、光管及充電池、及紙包飲品盒。
記者在7月初在其中一節流動回收點觀察,在3小時的時段內,人流眾多兼長期出現排隊情況。有份排隊的張先生表示,最初因政府提出垃圾收費而萌生減廢想法,現時即使垃圾收費「暫緩」,仍不想浪費一直以來建立的習慣。他認為政府若要培養回收習慣,最重要應該是增加回收設施,增加市民便利程度,而不是透過收費,明言現時回收設施不足,不便長者。
住在隆亨邨的方太表示,自己一直以來有回收習慣,想法是希望「環保啲」,早於垃圾收費前已有回收習慣,積分對她而言「有咪儲分冇咪唔儲」。居住在新翠邨的老夫婦雷先生及雷太太,是看到屋苑有告示而特地走到此次,為了「費事倒咁多垃圾」及儲積分,走15分鐘路程來參與回收。
環保署回覆《獨媒》,該流動回收站在今年3月至7月合共提供11次營運節數,總回收量是6,210公斤。個別月份的回收量有升有跌,在社會有風聲徵費計劃或被「擱置」的5月份,回收量即跌14%,不過數字在6月和7月稍稍回升。
按月數字方面,3月份的總回收量最高,有1,527公斤,不過隨著提供的回收次數減少,4月至7月的回收量在約1,000至1,200公斤之間上落,4月至7月的總回收量分別是1,206、1,026、1,261及1,190公斤。
青協領基金助社區回收 惟職員稱「已無做」
根據環保署提供予區議會的文件,尚有一個社區回收途徑為「社區回收網絡」,目的是透過環保署的「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資助非牟利團體營運的13個社區回收中心及與31個與非政府機構合作設於各地區的社會服務中心的回收點。計劃稱可以協助收集塑膠廢料、玻璃樽及小型的廢電器電子產品等物料,送到屯門的環保園循環再造。
記者翻查名單,發現隆亨邨有一處回收點,就是「香港青年協會隆亨青年空間」。不過當記者致電欲查詢回收狀況和數字時,對方表示中心已再非回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