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拾荒者福祉關注組調查後發現,本港拾荒者人數上升,估計現時有2,791 至3,456 人,每日平均回收約15萬噸廢物。垃圾徵費料於八月起實施,有拾荒者表示若要自費購買指定垃圾袋,「我唔會同佢哋做」、「做啲咁低層嘅工作仲要出埋錢買,邊有咁傻」,斥政府投入大量資源卻做不到「徹底環保」。
調查又指,在過去三個月內,近兩成(17.8%)受訪拾荒者曾遭食環署驅趕,一成(10.9%)拾荒者被署方充公財物。關注組建議,政府可以登記形式將拾荒者正名化、放寬阻街執法指引、讓拾荒者有空間合法擺放物件、加強就業及職安健支援等。
推算全港有逾三千拾荒者 四成受訪者表示為環保拾荒
關注組於去年11月18至24日訪問在全港各區拾荒者,收集701份有效問卷。按數據推算,現時全港拾荒者人數為2,791 至3,456 人,每日回收量約13.8至15.9噸。與2018年相比,長期從事拾荒工作三年以上的人數比例,由62.%升至70.5%,每週工作中位數亦由5天增至7天,平均每日工時時數增至5.26小時。關注組指近年生活開支及長者人數上升,預料會有更多人投身拾荒工作。
約三成受訪者表示,拾荒是為了賺取基本生計,逾六成受訪者則是「幫補生計」,其次有四成受訪者表示是為了「保持身體活躍」。關注組指,是次結果與2018年最大分別是,有四成受訪者稱拾荒為了「支持環保」。不過,有拾荒者表示曾被市民(27.6%)和非回收店的商鋪(13.4%)不禮貌對待,較2018年有所上升。
收入方面,受訪者每月的平均回收收入為1,566元,整體收入平均數為7,533元。當中,6.4%拾荒者有領取綜援,27.9%有領取長者生活津貼,29.8%有領取生果金等。
若成本增加或放棄拾荒 關注團體籲商戶提供收費袋
政府將在八月實施垃圾徵費。年過六旬的患糖尿病患兼拾荒者玲姐直言,自己為錢而拾荒,立法後若要出錢收垃圾,「我唔會同佢哋做」。她稱因糖尿上眼,需要長期打針,每枝針花費7,000元,反問「如果你一個袋成十幾蚊,小小嘅袋裝得幾多?」、「叫我出埋錢幫你哋做嘢,有冇搞錯呀。」
70歲的拾荒者秋姐則表示,實施垃圾徵費後「睇情況」會否繼續拾荒,指如果買垃圾袋後仍「蝕本」就會不做:「做啲咁低層嘅工作仲要出埋錢買,邊有咁傻。」新福事工協會拾平台陳嘉浩表示,曾落區問及認識的拾荒街坊,如成本增加,會選擇放棄拾荒工作,又建議商戶或市民可主動分類及處理不能回收垃圾,或為拾荒者提供收費袋。
如廁數分鐘被沒收手推車 拾荒者求助區議員被指要報警
自2000年起拾荒、大數多在北區華明邨工作的秋姐表示,很多人歧視她「執紙皮」,曾被斥責「臭」、被人搶紙皮等。她舉例說昨日如廁數分鐘後,載有紙皮的手推車已經不見,來回詢問多次才得知被保安拉走,並要付費500元才能取回;她向當區區議員求助,卻被告之「要報警先可以處理」。她直指「報警咪即係要罰錢」,至今仍未處理,眼泛淚光稱「我個心都好亂」。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靈合長者健康中心社工呂家進稱,關注組正協助跟進事件,指有時執法部門不了解環保工作需要空間處理物件,而房署未有提供條例或解釋為何收走秋姐手推車,秋姐的情況亦是所有拾荒者正面對的挑戰。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靈合長者健康中心社工呂家進
關注組建議放寬阻街執法指引、予合法置物空間
關注組建議,政府可以登記形式將拾荒者正名化、設立關注前線回收工作者的工作小組,並放寬阻街執法指引,提供「回收空間」讓拾荒者合法擺放物件;政府另可為拾荒者提供外展支援服務,包括行業和職安健支援,並促進拾荒者與社區連繫,如發放行業資訊令他們了解回收及環保政策最新狀況、定期評估他們勞損狀況、連結社區物理治療和中醫服務等。
此外,關注組建議政府建立地區回收價值資料庫、資助非牟利團體設立「拾荒者二手推車收集庫」,並舉辦關懷活動讓市民與拾荒者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