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商劏」劣質投機】劏舖買家血本無歸 拆售大場主賺到幾多?

【「商劏」劣質投機】劏舖買家血本無歸 拆售大場主賺到幾多?

近來零售業低迷,商舖蝕讓消息不斷傳出,當中「蝕到入肉」的要數劏場舖位,有些個案價值接近完全蒸發。回想約10年前商場「劏舖」盛極一時,大批小投資者,從收購單一商場或物業的「劏場大王」手中接貨,期望在物業升值浪潮中以小博大,怎料這些劏舖,遠在零售業衰落前已成為死場。時至今日更加翻身無望,小業主損失慘重,唯一得益的是當初發展劏場的大業主。

研究員整合20多個劏鋪商場資訊,回顧過去劏場主牟取暴利的營利模式,分析過去市況蓬勃時這種劣質投機的濟後影響。

劏場始作俑者轉手動輒賺2倍

綜觀香港數十間劏舖商場,發現它們集中於2012年至2015年,即上一波物業價格升浪初期被改建而成,至少12間劏場,涉至少2,823個舖位。2013年被拆售的尖沙咀首都廣場,便以有705間佔最多,商舖面積約56至268方呎,現時商場死寂一片,氣氛詭異。回顧當時的劏舖拆售新聞,大多均是在短期內售罄,反映當時劏場熱潮一時無兩。

{劏場拆家轉手帳面營利}
劏場年份 | 拆售場主 | 商場 | 舖位數 | 購入價 | 套現收益 | 轉手帳面賺取倍數
2015 |「劏舖大王」 尹柏權 | 大日子商場 | 220個 | 1.91億 | 4億 | 2.09倍
2015 | 亞洲地產蔡志忠 | OK MALL | 188個 | 4.95億 | 5.35億 | 1.08倍
2014 | 亞洲地產蔡志忠 | King Square | 153個 | 1.4億 | 3億 | 2.14倍
2014 | 佳寶集團 | 壹號總站 | 300個 | 3.4億 | 8億 | 2.35倍
2014 | 優品360 林子峰 | 現時點 | <122個 | 2.55億 | 4億 | 1.57倍
2014 | 優品360 林子峰 | Soho West | 80個 | 0.55億 | 1.5億 | 2.73倍
2013 | 優品360林子峰 | 又一新城 | 149個 | 1.48億 | 3億 | 2.03倍
2013 | 中建富通 | 城市金庫 | 300個 | 1.598億 | 8億 | 5.01倍
2013 | 「劏舖大王」尹柏權 |首都廣場 | 705個 | 19.8億 | 30億 | 1.52倍
2012 | 「劏舖大王」尹柏權 | 荃立方 | 206個 | 4.85億 | 5.5億 | 1.13倍
2012 | 「劏舖大王」尹柏權 | 地皇廣場 | 200個 | 4.1億 | 9億 | 2.2倍
2004 | 「劏舖大王」尹柏權 | 銅鑼廣場 | 206個 | 2億 | 4億 | 2倍
2004 | 「舖王」黎永滔/羅家寶 | 銅鑼坊 | 140個 | 0.6億 | 3億 |5倍

461060546_941065824725190_4587398965388667997_n

若追溯千禧年後,當中有被傳媒報導收購成本,以及拆售後套現收益的劏場個案,發現若只計算帳面利潤,大部分「拆家」在轉手後賺至少2倍,更有個別個案能賺5倍。而當中收購與拆售往往僅相隔一兩年,店舖分拆的裝潢成本,相對收購成本亦預料不高,對這些拆售場主而言,當年經營劏場明顯是利潤極高的「大生意」。

邊個係劏場經濟大贏家?

除了佳寶集團和中建富通等,觀乎有紀錄的劏場案例,絕大多數劏場拆家,實為相當熱衷於劏場生意的個別人士,報導往往稱他們為「資深投資者」,包括:

*「劏舖大王」尹柏權,至少劏了銅鑼廣場、深之都、地皇廣場、荃立方、首都廣場、東型都、大日子商場,有報導指當年至少獲利15億【註1】。
*「優品360創辦人」林子峰,至少劏了又一新城、Soho West、現時點,轉手帳面獲利至少近4億。
*「亞洲地產創辦人」蔡志忠,至少劏了OK MALL及King Square(英皇大道廣場),轉手帳面獲利至少2億。

劣質投機背後隱藏極大社會成本?

歸納上述劏場的營運模式,其實質是物業市場熾熱時的投機活動,副作用是令核心地區物業,早在零售業衰亡前已變成死場,屬嚴重的資源浪費,唯一能滿足的只是投資需要。

現時全港物業價格下跌的趨勢已成,這些劏場已幾乎無一倖免地價格大跌,而在疫後零售業低迷的情況下,更是雪上加霜,甚至有不少舖位成交錄得虧損逾九成,接近蒸發全部價值:

{近年虧損嚴重成交劏場個案舉隅}
劏舖商場 | 舖位 | 成交日期 | 購入價 | 售價 | 虧損%
首都廣場 | 2樓S85號舖 | 2024-3 | 395.9萬 | 10萬 | 97.5%
銅鑼廣場 | 1樓81號舖 | 2024-3 | 186.2萬 | 8萬 | 96%
城市金庫 | 地庫雙號舖 | 2024-6 | 139.4萬 | 10萬 | 93%
壹號總站 | 1樓164號舖 | 2019-2 | 398.8萬 | 74.8萬 | 81.2%
先達廣場 | 1樓F2號舖 | 2024-4 | 838萬 | 198萬 | 76%
銅鑼坊 | 2樓雙號舖 | 2021-4 | 180萬 | 60萬 | 67%

拆細後的店舖面積,不少僅有數十呎,意味能經營的業務形式有限,商舖在「納米化」下隨之而失卻部分實用價值,這些商場原先可用作更能滿足公眾消費需求的實業經濟空間,卻因投機活動,變成門可羅雀的「死場」,亦變相喪失租務價值。當中涉及的社會成本,除卻上述數千分散業主的龐大損失外,亦牽涉大量商場空間錯置所造成的經濟資源損失。

劏舖與納米樓同出一轍:投機價值凌駕於使用價值

這種「納米化」以滿足投機價值的劣質經濟,亦整體出現在十多年前開始的物業價格升值浪潮中,如過去地產商將住宅劏細作納米樓銷售,美其名「上車盤」,誘使本金較少者能以較低價購得單位「上車」,乘著樓市升勢儲蓄以圖能「樓換樓」,但單位細到令不少業主也不想自住。時至今日物業價格跌勢已成,投資價值全面蒸發,納米樓與劏舖一樣成為有價無市的蟹貨,小業主亦接近得物無所用。

有實業支撐的劏場不會死

不過亦非全部劏場皆為死場。上述死寂劏場,絕大部分為2010年後,量化寬鬆、游資四竄促成的投機行為所形成的獨特城市現象。它們有一共通點-以投機作動機,而非為商場的業務轉型。

在此期間前發展的劏場,若有實業支撐及定位清晰,仍能成為旺場,例如葵涌廣場原有600多家小店,在1994年前人流不多,後來經20多年不少業主將大劏細,現時商鋪量達1,000多個,包括大量的時裝零售與小食店,仍能維持相當的人流【註2】;又如地皇廣場的小業主亦曾嘗試聯合打通舖位,打造美食廣場吸引人流,雖則未能維持,也曾一度回復生機【註3】。

這案例反映的是,在有實業支撐,以及恰當的市場定位下,納米舖或許不必然死路一條,反之在投機價值凌駕於實業價值的經濟模式下,一旦市況逆轉便會一沉百踩。在現時土地價值不去不復返的的大環境下,更值得深思的,似乎是如何在過往地產投機經濟外,業主能否創造更多具實業價值的出路。

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註1】香港01:劏場舖位慘蝕96%! 死場「銅鑼廣場」樓上迷你舖8萬有交易
【註2】端傳媒:在連鎖複製的商場中,還有一座承載着「香港本土」
【註3】明周文化:黃金地段成鬧市廢墟 劏場式「死場」是怎樣煉成的?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