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逾半受訪者因性小眾的身份被網絡騷擾 組織促政府立法](/sites/all/themes/inmedia_2021/images/white.gif)
針對性小眾的網絡性別暴力問題嚴重,女角平權協作組調查200多名性小眾的網絡性別暴力情況,調查顯示逾半受訪者曾在網絡上因為性小眾的身份被騷擾,影響包括避免出櫃、減少社交及產生自殺念頭等。女角平權協作組指出,遭受網絡性別暴力影響性小眾的身心健康及社交,促政府針對網絡騷擾、散播謠言和在網絡發佈貶抑或悔辱的資訊等最常見的暴力類型立法。
女角平權協作組聯同同志組織「大同Gay Harmony」、鄧芝珊博士進行「香港性性小眾網絡性別暴力問卷調查」,於2021年8月至12月以網上問卷形式,成功訪問212名性小眾。
逾半受訪者曾因性小眾身份受網絡騷擾
調查顯示,逾半受訪者表示曾經在網絡上,因為性小眾的身份被騷擾或纏擾(56.6%)、被排斥或杯葛(55.7%)、未經同意下公開其性取向或性別認同(52.8%)、及被他人散播關於自己的謠言(50.9%)。
另外,48.1%受訪者曾收到貶抑、侮辱的訊息,40.6%受訪者曾在網上收到令其不安的性暗示或挑逗言論,39.6%受訪者指曾被公開評論性吸引力。
兩成受訪者曾被伴侶或前度威脅會自殺
調查亦問及性小眾有否在網絡或社交媒體上遭受伴侶或前度的性別暴力行為,27.4%受訪者表示伴侶或前度曾故意忽略他的來電或訊息,以作為傷害他的手段、25.5%受訪者曾被伴侶或前度騷擾或纏擾,另有20.3%受訪者曾不配合伴侶或前度的意願,被威脅會自殺。
逾九成受訪者曾目睹不同形式的網路性別暴力行為
另外,問卷顯示,逾九成受訪者曾在網路上看到針對性別/性傾向/性別認同有負面描述的新聞(98.1%)、目睹針對性小眾的貶抑行為,如侮辱、取笑(95.3%)、看到他人發佈或分享具侮辱、仇恨性小眾意味的貼文、圖片或影片(94.8%),及目睹性小眾公眾人物被貶抑、侮辱、取笑(92.9%)。
網絡性別暴力影響身心健康深遠
至於遭受網絡性別暴力的影響,受訪者表示會避免或減少在現實中出櫃(59.9%)、避免或減少在網絡上出櫃(50.9%)、減少社交(42%)、變得不願意上班或上學(35.4%)、產生自殺念頭(24.1%)、嘗試自殺(16.5%)等。
女角平權協作組指出,調查顯示網絡性別暴力對性小眾的身心健康影響深遠,並減少他們建立社交支援網絡的機會,而大部份性小眾對網絡性別暴力缺乏認知及忽視其潛在危機。
受害者對求助途徑缺乏信心
調查顯示受害者因不同原因不願求助,當中75.4%受訪者對別人處理性別暴力時間沒有信心,71.9%認為求助亦無助解決性別暴力,另有66.6%受訪者認為社會缺乏處理類似網絡性別暴力的特定機構。
至於在有求助的受訪受害者中,約4成會向朋友求助,其次則為社工/輔導員(13.5%)和網友(12.3%)、臨床心理學家(7.3%)、性小眾組織(6.6%),另有11.3%會向社會福利署、警務人員或非政府組織(如風雨蘭等)求助。
女角平權協作組指出,調查顯示網絡性別暴力受害人不願求助的原因複雜,遭受過網絡性別暴力的性小眾感到無力,又認為求助並非必要,加上對求助途徑的專業性亦缺乏信心,導致他們不願意尋求正式的支援。
組織促立法規管網絡騷擾、謠言
女角平權協作組提醒受害者不要自責,並保留證據作追究之用,同時舉報及移除遭散佈的影像,尋找心情緒及法律支援。而旁觀者亦有責任防止網絡性別暴力,例如不觀看、不讚好及分享侮辱性貼文及影像,並協助舉報及移除遭散佈的訊息、影像。
政策方面,女角平權協作組促政府就網絡騷擾、散播謠言和在網絡發佈貶抑或悔辱的資訊等最常見的網絡性別暴力類型立法,並實施惠及性/別小眾的反歧視條例,以進一步保護性/別小眾群體的安全和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