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塘這個急促得使人窒息的地區,你怎能想像得到藏了一個如此恬靜的小空間。
房間的環境一眼就能看盡。雪白的牆壁、藤製的坐墊,配上各種木傢俬,頗具日系風格。中午的陽光打進房間的仿木地板,填滿了整個房間;也打出了幾片彩色的鱗光,在地板上遊走。「呢個係啲太陽能嘅裝置,當有太陽嗰陣就會見到彩虹嘅光喺地下。」一坪半的創辦人 Janice 說。
這道彩虹反映著一坪半性別空間(一坪半)的創立目的 — 推廣性別平等和性小眾平權的組織;早在大學時期已經參與性別平權組織 Action Q 的 Janice、Erica 和 Louise,在 2021 年 8 月毅然決定成立一坪半,在觀塘租用一個小空間,為性小眾提供一個情緒的避風港。有正職的 Janice 主要負責平日晚上及週末的活;;其餘兩人的工作不困身, 則負責日常運作。
對性最多疑問的人,往往都是身處探索階段的青少年。 Janice 表示,她們的客人的確以年輕人為主,「30 歲都有,但 40 歲以上就比較少。」由於一坪半每月第一個星期六都會免費開放予中學生使用,因此最近多了中學生客人,他們更會積極參與活動,成為名符其實的「熟客」。 Janice 淡淡地說了一句:「其實我哋主要都係做熟客;可能佢哋因為 feel connected(感到被連結)先成日上嚟啦。」
中學生客人上來分享的問題是否都關於性別?Janice 指出,家庭也是他們的主要話題,「因為原生家庭係最影響自己」,所以他們會提及與家庭相關的煩;;對同性戀者而言則更甚,向家人「出櫃」成為了他們的難關。在其他報導訪問中,她提到有基督徒家庭強逼自己女兒加入「拗直」群組,希望「治療」女兒的「病」。Janice 表示這些極端情況不多,但他們不開心的原因是源自家人的不支持,「有好多家長其實支持同性戀,但唔希望自己嘅仔女係」,使他們掙扎著是否應該「出櫃」。
客人對自己的性別認同和性別氣質有疑問,上來尋求答案的也不乏中學生;這是否表示學校的性教育不足?「其實點都唔夠㗎喇,但係我明性教育係好難做。」Janice 指出,性教育的議題其實很闊,學校教授的只是冰山一角, 例如月經、生育等傳統的議題;但以中學生的年紀,他們所煩惱的反而是親密關係。Janice 曾遇過一名女中學生, 當她一開口時想和她聊天時,該女生便哭了出來。言談間才知道,因為她對自己性取向有疑問,想在中學時探索自己的性別身份,但不知從何開始,加上家庭問題便流淚。 「當佢哋喺學校接受唔到呢啲資訊,其實佢哋嘅內心係勁panic(恐慌),唔知點算好。」Janice 解釋道。
常常說學校是社會的縮影;當學校在性 / 別議題上都採取 避而不談的態度,更何況是社會。當然,隨著談性的活動增加,加上出現更多有關性 / 別議題的新聞,社會對性 / 別議題的關注都有所提升;不過社會對性小眾的態度又如何呢?他們會否受到歧視呢? Janice 指出嚴重的歧視很少,但在社會上仍會遇到不少旁人的嘲諷。她遇過一些性別認同與原生性別不同的男客人,因為性格陰柔而受到嘲笑;甚至有客人光顧時會特意帶著女裝,一進房間就換成女性打扮,之後才看書休閒。「對佢哋嚟講…相對上佢哋覺得出面唔 safe(安全),未夠膽喺呢個空間外面做自己。」 Janice 說。
外面的世界不安全,自然是因為他人的側目、閒言閒語。 近年,社會上有不少抱著恐同心態的政客,大斥同性婚姻涉及國安問題,要抵制不良文化云云。面對這些對LGBTQ+ 性群不友善的人,Janice 表示,恐懼源自未了解:人最怕是面對與自己不同、未知的事情。所以他們應該要認識性小眾群體和支持同志群體,還要抱有一個開放的心態討論性;而面對恐同心態,Janice 除了鼓勵異性戀人士要向身邊性小眾的朋友表達支持外,更重要的是對他們的性取向抱以平常心,普通地陪伴他們分享心事,已經十分舒服。
Janice 強調,性別議題的範圍十分廣,例如前面提及的原生家庭和親密關係。不論有著甚麼取向,所有人都應該關注,「唔係話自己係直就唔關事。」因此,一坪半的對 象包括任何性傾向、性別身份,甚至不同立場的人,目的是提供一個自由空間去討論性別議題。「上嚟鬧我哋都可以…我哋都幻想過會唔會有人上嚟鬧我哋。」Janice 笑 說。「地方係一回事,重點係人同人之間嘅關係。」當我想 Janice 推廣人們光臨一坪半時,她說了這句話。一坪半雖然只有一坪半的空間,但間中也會有多名客人同時光 顧。這些互不相識的人在偶然間相遇片刻,再偶然地開始攀談,不知何時就成為了偶然的朋友。「我哋有客人甚至係因為上嚟最後變咗做情侶。」所以與其說一坪半是一個性小眾的避風港,不如說是一個平台,像漣漪一般慢慢將不同人連結一起,為社會對性別議題的關注捲起一層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