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二度製作同志舞台劇 《BOYS 2》團隊:認真做戲就是為LGBTQ群體發聲

二度製作同志舞台劇 《BOYS 2》團隊:認真做戲就是為LGBTQ群體發聲

(獨媒報導)LGBTQ議題並非香港舞台劇常見的題材,「不是一個人」團隊凝聚不同背景的藝術工作者,希望透過舞台劇引起社會對性別平等的關注。繼2019年的舞台劇《BOYS》之後,團隊聯同非牟利機構「康年社會服務處」,推出《BOYS 2》。演出將於11月4至6日,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黑盒劇場上演。

作品圍繞中學男生的感情糾葛,並探討他們面臨的生活困境,包括家庭關係、網絡霸凌等。團隊認爲,劇本涉及的議題不限於性小眾群體,每個人都渴望被身邊的人接納和認可。導演蔡忠廉將戲劇視作表達訴求的方式,指團隊認真做戲就是為LGBTQ群體發聲的實踐之一,「如果太過柴娃娃,大家就唔會重視我哋想帶出嘅議題」。

導演蔡忠廉
《BOYS 2》導演蔡忠廉

三年前首創性小眾作品 加入社會議題盼引人共鳴

《BOYS 2》的故事發生在一間體藝學校,講述一個舞蹈插班生的出現,激起了不同團體的矛盾。校園中,三個男孩的愛情錯綜複雜;校園外,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似遠還近;網絡上,欺凌的現象層出不窮。是次演出聚焦一群高中生的生活,以青春喜劇的形式展現LGBTQ群體日常生活的狀態,並嘗試探討這些個體如何找到「自我認同」。

繼2019年的舞台劇《BOYS》,導演蔡忠廉帶領團隊「不是一個人」,再次帶來討論性小眾的作品。三年前,團隊初次嘗試這類題材,成員們擔心一石激起千層浪,導演亦反覆自問「係咪真係要做呀?」部分製作人員在擔憂中選擇匿名,蔡遂起名「不是一個人」,意在表示演出是團隊成果。但《BOYS》公演後,有觀眾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雖與性別無關,亦在劇中獲得共鳴,真實感到自己「不是一個人」。

在《BOYS 2》的製作中,導演加入了更多社會議題,期望大眾在看似聚焦同志感情的故事中,亦有同行之感——因學生時代的曖昧感到面紅心跳,或因家庭關係的呈現深受感動,或因性別議題陷入思考。這些共感,在導演和演員眼中並不限於特定性向的人群。

演員阮家謙飾演一個表面自信的學生,遭受網絡欺凌後不肯吃飯,躲起來哭泣。他回憶自己亦曾受網絡欺凌,長達一個月不願出門上學,認爲自信和自卑是一體兩面。演員陳奕駿飾演的角色為爭取愛而生出不自知的扭曲,在感情中跌跌碰碰又迷失自己。排戲的過程中,他感到自己有些經驗與之相似,笑稱自己「擅改」《聖經》的《格林多前書》金句:「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係恆久忍耐,但愛係不義,愛係嫉妒,愛係好多好衰嘅特質」。

而最令蔡忠廉動情的,是劇本對家庭的呈現。在因性傾向問題而爆發激烈爭吵的家庭裡,父母一方面各執一詞,另一方面亦真摯地表達了理解,渴望給對方一個擁抱和一句「我愛你」。他稱這並非自己的經驗,應算是一種盼望。渴望被身邊的人接納和認可,他相信是大眾普遍的想法,不同性格、形象、身體特質的人皆是如此。

《BOYS 2》採排現場
《BOYS 2》綵排現場

認真做戲就是為小眾發聲:都係平常人 都係搵愛

是次演出的背景設定在體藝學校,故大部分角色由年青演員飾演。正式排戲之前,導演要求演員參加各類基礎訓練,包括發聲練習和身體運用等。團隊另有一名專業編舞,設計多變的形體動作推進故事的走向。因劇情涉及裸露上身或親密接觸,演員的溝通和信任就更顯重要。

蔡忠廉指,故事的情慾表現並非「慾」字行先,而在於「情」;如若演員直接缺少信任和磨合,就無法表現拍檔之間的情感張力。他笑著說,既然想向社會表達情感訴求,就更需要專業的戲劇呈現,「如果太過柴娃娃,大家就會睇唔起我哋,就唔會重視我哋想帶出嘅議題」。認真做戲,是他為LGBTQ群體發聲的實踐之一。

至於觀眾的取態,導演希望他們帶著自己的想法來看,不必有壓力,只需從劇中人的角度感受。演出結束之後,回味這個故事是否是合乎邏輯、令人舒服?如果主角不是這個性別,又是否可行?如果可行,那麽現實生活呢?透過這套劇,是不是可以打破某些框架?愛情之外,父母和子女的關係是否有值得再討論的餘地呢?

回應劇本探討的社會議題,陳奕駿指香港看似自由多元,卻深受中國文化影響。他舉例,不少人自稱接受同性戀,卻同時希望「我個仔唔好係就得啦」,他認為這並非真正的接納。他又曾在大學宿舍中見到對同志不友善的標語,向校方投訴無果,獲回覆指校方的平等委員會主要處理不同種族或異性間發生的歧視,同性戀的問題因無法律保障,故無法協助調解。他感歎同志群體雖是所謂的「性小眾」,但其實都是「平常人」,只是不同特質的「一份子」。

副導演馮家豪則透露,自己曾經抗拒向自己示好的男性,但如今已不再反感,而是不斷給自己時間了解和觀察。他大方承認,自己的伴侶顛覆了自己的過往經驗,引述伴侶所言——「男同女,係揾愛;男同男、女同女,都係揾愛。」他自言與伴侶在街上牽手,會被人注視,亦會有人上前讚他們勇敢。在他看來,男生牽手是很普通的事,因爲當擁有愛情的時候,就應去享受愛情。

副導演馮家豪
副導演馮家豪

感性別框架日漸鬆動 「不是一個人」籲互相認識 彼此支持

由《BOYS》至《BOYS 2》的三年間,導演觀察到香港的性別框架日漸鬆動,「開放咗少少」。看到街上有更多男生牽手,他認為大家開始不再介意他人的目光。他亦留意有更多不同性別氣質的男生走進男廁,而非傷健人士洗手間,但指他們未必是同志,亦不應被狹隘地放在同一個性取向的標籤之下,只是對自己的形象有不同愛好的個體,開始認同自己。

「不是一個人」團隊由多元性向的人士構成,希冀「身體力行」,藉是次作品促進「同異互相認識」。演員們在製作過程中亦對自己有新的認識。阮家謙坦言,初入團隊時曾擔心如何與不同性別表達的人相處,亦憂慮他人目光;久而久之,他發現自己的擔心其實不必,因為「大家都一樣」。馮家豪感歎,自己逐漸理解並感受到同志群體所承受的壓力,發現不論是否身為主流性向,都是想「有人同行」。

2019年《BOYS》製作期間,適逢台灣通過同性婚姻專法,讓亞洲其他國家受到鼓舞。導演稱社會問題或源自彼此不了解,而「互相認識」讓大眾有機會思考彼此需要的支持。他多次強調,需要互相認識的絕不僅是不同性向的人群。不同群體的人若想打破框架、撕下標籤,首先當然是不自我標籤,其次就是「盡做」,相信自己同樣可以做到,如若將討論範圍由性別延伸至社會的各個角落。從事特殊教育工作的他,常常勸慰家長「唔好睇小小朋友」,因為他們並非一無是處,身上也有我們做不到、想不到的東西。

陳奕駿則認為互相認識固然重要,然而政策的推動依賴政治生態,現今政治人物的取態亦會左右立法。有人認為,香港社會在這方面已經很開放,但陳認為今天不是要「鬥慘」,把那些用石頭打死同性戀者的中東國家作比較對象,根本沒有意思。他說既然想追求自由民主的烏托邦,理應包容所有立場,包括反對者的聲音。

訪問最後,馮家豪回顧自己過去一年的成長,鼓勵大家「愈難行嘅路愈要繼續行,愈難做嘅嘢愈要繼續做」。他開朗地笑道:「驚,大家一齊驚!」蔡忠廉隨即接上:「大家一齊驚,就有勇氣了。」

演員陳奕駿(左)、阮家謙(友)
演員陳奕駿(左)、阮家謙(右)

記者:王佳文、馮曉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