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彩虹經濟】企業表態支持性/別小眾,怎樣避免Pinkwashing?

【彩虹經濟】企業表態支持性/別小眾,怎樣避免Pinkwashing?

製圖:Mo

撰文:Cindy
文字編輯:Mo
網站編輯:Natalie

「粉紅漂洗」(Pinkwashing)一詞最先出現在美國商界利用粉紅絲帶宣傳和促銷,說是為了提升公眾對乳癌的關注,並會將部份收益用作支持乳癌研究和病人組織;但諷刺的是,一些用粉紅絲帶作招徠的企業,所賣的產品卻含有可致乳癌的化學物質(KFC甚至用來促銷炸雞!),可謂講一套做一套,將公益理念商品化謀利。「粉紅漂洗」用在性/別小眾議題,則是批判企業用對性/別小眾流於表面的支持謀利,但無採取實際行動支持社群,甚至企業內部仍充斥各種對性/別小眾(或其他弱勢群體,如移工和少數族裔)的制度歧視、偏見和剝削;甚或藉性/別小眾議題轉移其他社會責任。

1
粉紅漂洗亦用來形容一些國家輸出同志友善形象,轉移人權議題。圖為行動者抗議以色列政府粉紅漂洗、正當化對巴勒斯坦族群壓迫。(圖片來源:wikicommons;TMagen攝)

趁着同志驕傲月(Pride month)又過去,大家不妨一同反思:一年一度的彩虹狂歡過後,企業怎樣做才是真正與性 / 別小眾站在同一陣線(show solidarity),而不只是借性/別小眾好感度謀利,甚至洗擦形象的「粉紅漂洗」?國際品牌又怎樣和本地社群扣連,真正幫助世界各地的平權發展?G點特別整理了3個能幫助大家分析的準則,亦希望對有心在香港宣揚共融理念的國際品牌有啓發作用~

1. 該商家持續支持性/別小眾社群,抑或指定月份才出來蹭熱度?

將社交媒體logo轉做彩虹色、推出宣揚大愛的廣告和彩虹商品……這些提高性/別小眾能見度的手法,固然有其意義,但隨着性/別議題在很多社會不再是禁忌(甚至對企業形象有加分作用),單純「表態」以外,其實企業和商家有空間做得更多更多。

例如每年同志驕傲月,時尚服飾品牌爭相推出「彩虹限定版」商品已屬常態,Adidas、Nike、Converse、Calvin Klein、Hollister、A&F…… 數得出的國際大品牌幾乎都加入戰場,那同志驕傲月以外,這些品牌平日對性/別小眾社群有多支持?Adidas 和 Levi’s 算是為業界做了個值得參考的示範——2013年,英國跳水王子 Tom Daley 在奧運奪金後公開出櫃(英國同年才通過同婚合法),Adidas 翌年即與他簽約,讓他代言旗下品牌 Adidas Neo;2016年時,更在所有代言人合約中加入多元條款,「白紙黑字」保障代言人不會因出櫃而遭到 Adidas 解約,作為資方保障了性/別小眾合作夥伴的權利。

螢幕截圖 2023-08-16 下午3.38.45
Adidas今年再度和Tom Daley合作,推廣同志驕傲系列,但其實早在他十年前出櫃時,Adidas已經表態支持他和其他性/別小眾運動員。(圖片來源:Adidas官網)

以牛仔褲起家的 Levi’s 更將性/別小眾平權貫徹到公司內部和對外政策上。首先它是第一間財富美國500強企業早在1992年美國未通過同婚時,便將員工配偶的醫療福利拓展至未婚伴侶(unmarried domestic partners),近年亦將跨性別的醫療需要納入員工健保中。過去十年,Levi’s 亦非常活躍於性/別小眾平權的立法進展和政策倡議中,以跨國企業來說相當敢言進步。早在2015年,Levi’s 已是唯一三間公開支持反性/別小眾歧視《平等法案》的美國企業之一;它亦曾在2018年聯署反對特朗普政府收緊性別定義,並在門市橱窗加上「Open to All」貼紙,以示歡迎所有不同性傾向、性別認同、殘疾和種族的顧客。由此可見,國際品牌有財力、社會影響力和輿論聲量,可以更積極地參與性/別小眾平權進程,在員工保障、提供多元服務、議題表態各方面,落實它們在同志驕傲月承諾的反歧視理念。

960px-x-530px-–-Unzipped-Hero-7
Levi’s 是第一家美國500強企業,早於1992年已為未婚伴侶提供平等福利,亦積極參與美國的性/別平權立法。(圖片來源:Levi Strauss & Co官網)

大家不要以為只有國際品牌才有本錢推動這些彩虹企劃!其實很多商家都默默做了很多規模較小、但別出心裁的企劃去支持性/別小眾社群。例如本地珠寶品牌周生生曾找歌手盧凱彤作代言人,傳達「結婚 是一件認真的事」的婚姻平權訊息;一直關注性/別小眾權益的Lush過去亦曾推出 #JustSayYes 特別版彩虹香氛皂,推動同性婚姻,更重要的是把收益捐給13個本地的平權組織;保險公司越來越關注「彩虹家庭」的投保需要,將保障範圍擴展至同性伴侶、養子女等,為性/別小眾提供更多元彈性的選擇等。這些大小努力都不限於同志驕傲月,但關注平權的消費者自然心中有數。

2. 該商家有多大程度能回饋本地的性/別小眾、回應社群需要??

雖然很多品牌都會在同志驕傲月與性/別小眾平權組織合作,並承諾將部份營收捐給它們,但這些捐款往往只佔企業在同志驕傲月的營收約10至20%,有些企業甚至沒有清楚交待多少收益會惠及性/別小眾組織。做得比較好的品牌如 Levi’s、ASOS、Michael Kors 和 Ralph Lauren等,雖然承諾將彩虹營收100%用來支持相關組織,但能與這些大品牌合作的組織通常是以歐美為基地、有一定規模的大組織,如已有很多品牌選擇合作的 The Trevor Project、GLAAD和 It Gets Better Project等。

如果國際品牌會在世界各地的分店販售彩虹商品,是否可以支持多點紮根本地社群、規模較小的性/別小眾組織?COS 這一點就非常抵讚,過去兩年 COS 都選擇將香港同志驕傲系列的收益扣除成本後,全數捐給兩個本地的性/別小眾組織 —— 關注香港年長同志的「晚同牽」和服務跨性別社群的「性別空間」。本地組織在當地推動平權工作往往有其獨特身位,卻往往礙於資源和本地法規,難以像國際性大組織爭取到那麼多資源。捐助本地組織不但能更直接令當地社群受惠,亦能讓品牌形象更貼地。

螢幕截圖 2023-08-16 下午3.41.08
COS 除了捐款給本地組織「晚同牽」和「性別空間」,亦與香港藝術家Mum’s Not Home 和唱作人Serrini、許廷鏗合作,非常貼地!(圖片來源:性別空間 Instagram)

相較國際品牌,部份本地商家在回饋社群這方面已做得非常好 —— 它們不僅長年支持本地的性/別平權運動,更將自身的專業服務和社群需要緊緊扣連。例如專為同性伴侶提供婚禮統籌服務的 Next Chapter,今年的同志驕傲月便分別在觀塘、尖沙咀和逸東酒店搞展覽和工作坊,與社群分享同志婚禮資訊。Next Chapter去年亦曾停接生意三星期、洽談過兩百間餐廳,以巡迴展覽的形式於18區「蝕本」搞性 / 別小眾相展,本身是同性伴侶的老闆 Kurt和Mac受訪時就曾說 Next Chapter 的主要收入源自性/別小眾社群,因此「希望回饋社群,婚禮和婚攝不只是一盤生意」。

又例如逸東酒店(Eaton HK)過去除了配合同志驕傲月,推出彩虹主題的酒店服務和「StayGation」住宿優惠外,更舉辦一系列有教育意義、能連繫性/別小眾社群的活動,如今年6月的同志婚展、去年聚焦性/別小眾邊緣社群的「Queer Kin, Love Walks In」和同樂畢業日(Queer Graduation Day),年中也為很多性/別活動提供自由共融的空間,如「女人節」、學術研討會和講座等。在寸金尺土、商家動輒害怕得失客人的香港,能夠有一個性/別友善的酒店和展覽空間,對社群和組織而言是很寶貴的資源。比起其他趁同志驕傲月吸引客人的酒店,像逸東酒店這種平日也實質支持平權倡議和公眾教育的商家,自然展現了更高層次的社群關懷。

eaton-hk-pride-month-events
同志驕傲月對逸東酒店而言,不只是個吸引客人的綽頭,亦是讓性 / 別小眾和公眾能透過電影放映、展覽、學術討論和文化活動互相看見的機會。(相片來源:逸東酒店官網)

3. 該商家對待其他弱勢或小眾群體符合人權嗎,有否剝削或歧視?

如果只聚焦企業和商家在同志驕傲月做了甚麼,表態有多擁抱多元,大家可能會覺得「不錯啊,這些企業都很支持性/別小眾呢」。但事實上很多販售彩虹商品、聲稱尊重平等的企業,背後也有不少壓榨其他弱勢或小眾群體的不光彩歷史,甚至包括一些經營模式長期被咎病,被指造成大量浪費、不注重勞權和可持續性的快時尚品牌,如平價成衣品牌H&M快時尚生活用品店 Primark,以及近年火速崛起的中國跨國品牌 SHEIN 。若我們溯本追源,會發現很多品牌的生產基地其實都設在人力成本低廉、性/別小眾權益得不到保障的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孟加拉、柬埔寨、土耳其和緬甸等,這些國家有些至今仍視同性戀為犯法,不僅對性/別小眾的保障有限,很多時對勞工權益的保障也不足。試想我們穿在身上慶祝同志驕傲月的衣服和包包,背後竟由千里之外備受剝削的工人(當中可能亦有性/別小眾)所製,到底有多諷刺?!

螢幕截圖 2023-08-16 下午3.43.37
很多品牌的生產基地設在性/別小眾權益得不到保障的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孟加拉、柬埔寨、土耳其和緬甸等。(圖片來源:wikicommons;Solidarity Center攝)

再舉一個例子,很多外送平台如 Foodpanda、Deliveroo和 Uber Eats都會趁同志驕傲月宣揚大愛訊息,例如推出彩虹送餐車、餐點優惠、特別設計的彩虹餐盒等,立意雖然好,但這些外送平台同時亦經常爆出剝削、車手過勞和危險工作、自僱員工法律保障不足、薪酬制度極不透明等醜聞,甚至在香港和外國都發生過抗議工潮。作為性/別小眾,我們在關注性/別平權、反歧視時,是否也能對同樣處於壓迫的其他群體感同身受,警惕制度暴力如何無孔不入,反思自己的消費行為有沒有助長這些壓迫呢?正如深耕動保議題的行動者Angel Lau曾說:「即使我們沒辦法獨力推動所有社會運動,但專注自己的工作時,可以有意識地避免加劇對其他小眾的壓迫。」

結語:「彩虹大計」非大企業專利

過去我們一直以為大企業才有資本和話語權表態,但G點在推動「性/別小眾友善店家資料庫」時看見,不少小店,甚至初創品牌已經能無顧忌地為性/別小眾議題表態。大企業和國際品牌若要繼續在企業社會責任上保持優勢,單純表態和賣彩虹商品已經不夠,反而要將性/別平權的理念落實到公司治理和公共關係的肌理中,才有真正的影響力和說服力。

性/別小眾友善的指標會隨時間改變,公眾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無論是大企業還是小商家,都可對「性/別小眾友善」多點想像,用多元、有創意的方式回應社群的需要和期望。共勉之!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