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容異速成班》— 直人們找到「盟友」了嗎?

《容異速成班》— 直人們找到「盟友」了嗎?

文:Eunice@PrideLab(IG : moviesexual.club)

常說,性/別小眾要找盟友(Allies,意指支持性小眾權益的順性別異性戀者)。感謝本年歐洲電影節(EUFF)主辦方邀請欣賞。看罷電影,我只想向各位「直人」呼喊:「我願意反過來成為你們的盟友」。

《容異速成班》(Lessons of Tolerance)是本年EUFF的開幕電影。這部烏克蘭電影描寫了Nadia一家雖然恐同,但為了巨額的經濟支援,於是響應政府,成為由歐盟資助的LGBT包容課程寄宿家庭。他們需要讓男同志Vasyl住在家中24日,並完成十節課程。

01_ Lessons of Tolerance

你有覺察自身情緒及需要嗎?

同一屋簷下,衝突往往油然而生。一開始,恐同的Nadia一家明顯以看待「異類」的方式接待Vasyl。在晚飯桌上,眾人就似怕被傳染「同志病」般盡速離席。趁他梳洗的時候,又以其同志身份不斷開玩笑。到深宵時分,又被赤裸入睡的他嚇到在老遠的地方才肯入眠。

直至電影轉捩點的一堂課 — 真誠對話的時間。一家人在Vasyl的帶領下,互相傳着一顆音樂小球,並說出當下各自的感受。或許在家庭的框架下,太多事情都變得理所當然了,有時都忘記了自身的情緒與需要。尤其在父權社會之中,我們不自覺地崇拜着理性而富邏輯的思維,少有教人直面面對被標籤成「非理性」的情緒需要。

反之,長期在社會中被邊緣化的性/別小眾,或在學習女性主義的朋友,似乎更懂得去面對自己的情緒需要。因此,在電影中的這堂課令筆者和友人都會心微笑了:這不是過往我們在學習具性/別角度的領導力(Transformative Feminist Leadership)期間的練習嗎?

02_Lessons of Tolerance

突破性/別身份的共同需要

筆者亦樂見,終於有電影嘗試扭轉性/別小眾需要被大眾拯救的論述。還記得過去走進學校及企業分享性/別小眾生命故事時,每每都會有參加者問:「我們應該如何幫助他們?」先不論這種以「他者」(Outsider)看待與自己不同的社群,更重要的背後在反映一套固有的思考模式:因為性/別小眾在社會上只佔小數,因此作為大多數的順性別直人,若要表示支持多元共融,就必須去「幫助」這批弱勢社群。筆者要問的是,難道父權社會的壓逼只向性/別小眾出手嗎?

在電影中,我們看到主角一家的女性,一直無償地成為家庭支柱。不論是準備一日三餐,還是半強逼地滿足丈夫的性需要,都見到女性在異性戀主流(Heteronormativity)論述框架下的壓迫。更令人心碎的是,連女性都內化了自己應該要成為被馴服的角色。Nadia一開始還道:「如果我不去準備晚飯的話,他們還可以吃些甚麼呢?」

03_Lessons of Tolerance

Vasyl作為雙重意義的局外人(不論在Nadia一家,還是在異性戀框架下),終於讓Nadia正視自己的需要;他終於第一次提出自己的感受,而非單單配合丈夫或詢問男性角色的意見。面對已經覺醒的Nadia,丈夫及兒子卻從沒覺得這是對女性的不公平,還道:「自古以來,男性就是負責外出捕獵,女性負責家庭」。這樣的場面,正突顯了身處特權(Privileged)的一方,往往難以察覺自己正處於社會上較優越的位置的。

同時,受害的其實不只是女性。在父權制度下,為符合主流期望,男性其實亦需要放棄一些天性。在電影中,丈夫明知妻子不喜歡與他的性愛,卻為了維護男性尊嚴,遲遲不願展開對話。另一方面,兒子不符主流對男性在事業(及性向)上的期望,只能轉化以具攻擊性的超男子氣概(Hypermasculinity)去掩護自己的脆弱。直至Vasyl走到他們的生命之中,才引領着兩位男性擁抱自己的不足。或許在那些跨越性別界限的瞬間,他們才成為完整的人。

讀到這裡,或許有人會想:「他們只是特例,我的家庭不會是這樣」。筆者當然樂見更多打破性別枷鎖的家庭,但請不要誤以為這就能夠獨善其身。筆者相信父權制度下無一不受害,若作為順性別異性戀者的你,仍未察覺自己深受父權社會文化之害的話,我希望能夠成為你的盟友,帶來點點提醒。就如性/別小眾Vasyl在戲中似的。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