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過去一年,社會環境、政治氣候和媒體生態變化極大,但《獨媒》仝人仍盡力緊守崗位,完成超過5,600篇報導,涵蓋社運、政治、社區、疫情、文藝等多個範疇。2022年即將過去,編輯室經整理後選出十宗新聞事件,望與大家一同回顧這一年香港社會發生的種種大事。2023年,《獨媒》希望能保持初衷,繼續紀錄,與香港人一起經歷高起低落。
*********
一)媒體:停運潮後,小型媒體湧現
2022年1月3日, 《眾新聞》總編輯李月華及主筆楊健興向傳媒交代停運詳情。
2021年12月29日,《立場新聞》在六名高層被捕後宣布停運。數日後的1月2日,《眾新聞》亦宣布將會停運,指因傳媒生存環境惡化,「我們無法再毫無擔憂地,達成我們的理念」;多間小型媒體包括《癲狗日報》、《夠薑媒體》及《聚言時報》同月亦相繼停運。
至5月,香港外國記者會(FCC)宣布停頒人權新聞獎。FCC主席瑞凱德(Keith Richburg)直認,因《立場新聞》可能獲得9個獎項,董事會認為有法律風險。6月10日,主打調查報導的《傳真社》,在未有解釋原因下宣布停運。
在傳媒生態翻天覆地改變、新聞自由指數跌破新低之際,多間小型媒體卻悄然岀現,包括主打法庭新聞的《法庭線》;一人新聞平台《RENEWS》、《大城誌》;一人影像媒體《The WELL》;在港、英兩地遊走的《綠豆》;推出「新導演計劃」拍紀錄片的《眾聲號》;關注流行文化的《Wave. 流行文化誌》,以及一眾自由身工作者⋯⋯在新時代下,新聞百花齊放,或者證明了即使面對重重困難,尚有一班人未願放棄。
相關專題:
【繼續紀錄】前言:離散 重整 再出發
二)社運:黎智英案與《國安法》釋法
2022年11月25日, Tim Owen抵港後現身終審法院。
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蘋果日報》6名前高層及3間公司,2021年被控串謀勾結外國勢力及串謀刊印煽動刊物等罪。黎智英不認罪,案件原定於2022年12月開審,但其抗辯團隊申請英國御用大律師 Tim Owen 加入時,被律政司反對。律政司上訴至終審法院並被駁回後,特首李家超即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就《港區國安法》作解釋,建議釐清沒有本地全面執業資格的海外律師或大律師,可否以任何形式參與處理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案件的工作。
在12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閉幕通過《港區國安法》第14條及47條的解釋草案,即關於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職責,以及香港法院在審理案件中若證據材料涉及國家秘密的認定問題,應先取得由行政長官所發的證明書。這是香港回歸以來第六次釋法,而黎智英國安案已因此被押後接近一年,至2023年9月25日才開審。
三)社運:國安案件報導限制解除
2022年6月1日,初選47人案被告黃子悅到西九龍裁判法院提堂。
4月25日,已解散的支聯會前副主席鄒幸彤在案件提訊時,申請撤銷報導限制,但遭《國安法》指定法官、主任裁判官羅德泉拒絕,鄒幸彤入稟高等法院提出司法覆核勝訴。結果支聯會顛覆案和初選 47 人案的報導限制相繼解除,令兩宗國安法案件的交付程序過程全數曝光。
在初選47人案,控方案情披露共5人被指控為初選組織者,其餘41人則為參與者,「民主動力」提供支援平台;至於支聯會顛覆案,因應報導限制解除,鄒幸彤提出的初級偵訊亦獲准公開進行。
兩宗案件均已在今年交付高等法院,並同被指因具「涉外因素」,審訊將不設陪審團。在初選案,30人表示認罪,17人不認罪,案件暫定於2023年1月30日開審,預計審期90天;至於支聯會案,鄒幸彤、李卓人和何俊仁均表示不認罪,案件未有審期。
相關報導:
【初選47人案】記爭取解禁的八個月 被告曾斥官:你唔想孭飛咋嘛!
【支聯會顛覆案】鄒幸彤4.25申請解除87A陳詞:控方到底驚啲咩?
四)疫情:9千人在第五波疫情病逝
2022年2月16日,明愛醫院停車場設置帳篷安置患者,有長者需額外加上錫紙覆蓋保暖。
本港在今年2至5月爆發第五波疫情,超過9,000人離世。港大醫學院則估算,截至3月14日已有358萬人受感染。在疫情高峰期間,公立醫院病房爆滿,傳媒拍攝到有病人於寒冬下在醫院戶外臥床等候,以錫紙覆蓋保暖。隨死亡人數急增,殮房爆滿並出現「屍疊屍」情況,有遺體要在病房中擺放,與病人「共存」。
儘管疫情當時已持續兩年,當局應付第五波的表現和「動態清零」的抗疫方針備受質疑。自一月起,當局每晚突擊「封區」,但未能阻止病毒擴散,種種檢疫措施和檢測安排亦被指落後和混亂,坊間更一度「謠傳」將如內地般「封城」或全民強檢,惟最終未有發生。同年三月初,時任特首林鄭月娥每日召開「抗疫記者會」,持續超過一個月。
五)疫情:安心出行、限聚令、疫苗通全取消
2022年12月14日,上水名都商場有職員清理安心出行二維碼。
隨內地防疫措施大逆轉,港府在2022年尾終先後解除各項防疫措施。12月13日,政府宣布取消強制掃瞄「安心出行」及撤銷「黃碼」;12月28日,政府宣布翌日起取消所有社交距離措施、入境強制核酸檢測和「疫苗通行證」,特首李家超指社會已建立廣泛防疫屏障,醫衞局長盧寵茂則指要為與內地恢復往來做準備。
自2022年2月24日起實施的「疫苗通行證」,一直有不少爭議。有市民質疑,因未有接種疫苗而不可進商場是剝奪基本人權,因此入稟司法覆核,但法院拒絕批出許可,亦有人因涉呼籲市民杯葛打針被控煽動罪。
相關報導:
訪五個沒打針的香港人:被限制出入場所的日子,我覺得自己像活在地下城
零針人想講:「開心亦可悲」「多謝自己一直堅持」「我只係攞返應有人權」
在9月,7名私家醫生先後被捕,被指涉嫌濫發俗稱「免針紙」的醫學豁免證明書。政府及後宣布7名醫生發出的逾2萬張免針紙全數作廢,惟「長洲覆核王」郭卓堅司法覆核挑戰成功,廢除的決定被推翻。當局隨即直接修例,賦權予原本無權的醫衞局局長廢除「免針紙」。郭卓堅再提出司法覆核,但高等法院拒絕批出許可。
相關報導:
【一文回顧】由自願到強制使用、籲杯葛者被捕 安心出行實行逾兩年終取消
回顧1005日限聚令:三度收緊至二人、林鄭早承認沒科學基礎、罰款逾1.45億
六)政治:「 完善」的立法會與一人特首選舉
第六屆行政長官選舉在5月8日舉行。李家超4月辭任政務司司長,三日後宣布參選特首,成為今屆「選舉」唯一候選人。他在選前十日始交出政綱,但未有政綱前已獲過半選委提名支持,親建制報章亦一面倒「說好家超故事」,包括指他求學時期是「少女殺手」,又訪問其中學校長,指他「一定交齊功課」。最終,李家超以1,416張支持和8張不支持票,當選成為特首。
李家超政綱主打「以結果為目標」,上任第6日,他設立四個由司長級官員領導的工作組,分別應對跨代貧窮、房屋供應、地區統籌和公屋工作,又設立「前廳交流會」,與「完善」選舉制度後的立法會議員定期交流。10月發表的首份《施政報告》,他定下110個「指定項目指標(KPI)」,提出「搶人才」、興建「簡約公屋」等政策。
七)政治:連串播錯國歌事件
2022年11月30日,新民黨立法會議員李梓敬到Google示威,促將正確國歌置頂。
11月13日,香港欖球隊在南韓參與亞洲七人欖球盃賽決賽時,主辦機構在國歌環節播放反修例運動歌曲《願榮光歸香港》,惹來港府不滿。及後機構解釋為「初級人員」出錯,播放從網上下載的「國歌」。
一名42歲速遞員因於社交平台轉載播錯國歌的片段,被控煽動罪。
港協暨奧委會在11月尾向屬會發新指引,指如出賽時發現播國歌環節出錯,需立即要求暫停;若主辦方拒更正,代表隊應離場退賽。在12月2日,於杜拜舉行的亞洲經典健力錦標賽再出現播錯歌情況,「女子元老組47公斤級別」冠軍連煒楨聽到《願榮光歸香港》響起後約10秒後,馬上舉起「T」字手勢示意暫停。
由於連串事件起因之一,是在Google搜尋「香港國歌」會顯示《願榮光歸香港》,故港府要求Google置頂正確國歌,但Google以「不會手動操控特定網站的搜尋排名」為由拒絕。
八)社會:移民潮未停
政府統計處公布的中期人口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年中,本港居住人口較去年同期減少1.6%。撇除持單程證的移入人口,本港居民的淨移出為11.32萬人,較去年同期大增27%。同一時間,本港學校持續縮班,新學年全港共減70班小一,37間小學只開設一班小一,全港中一淨減35班。
雖有實質數據,官方一直拒絕使用「移民潮」的說法。李家超稱香港是開放型社會,回歸前後經常有人「出出入入」;港澳辦副主任黃柳權則指,人口減少是多方原因,不止是移民導致。至10月發表《施政報告》,李家超始首次引述數字,指出過去兩年本地勞動人口流失約14萬人,並提出多個計劃吸引海外人才來港,但就被坊間質疑有關措施不及新加坡。
九)社會:MIRROR演唱會事故
2022年7月26日,MIRROR第二場紅館演唱會開始前,有粉絲在場外抗議舞台安全有問題。
7月28日,本地男團 MIRROR 舉行紅館演唱會期間,懸空屏幕突然墮下並砸中兩名舞蹈員,其中李啟言(阿MO)情況一度危殆,至今仍然留院。社會嘩然,當局成立工作小組調查事故, MIRROR 亦宣布停工兩個月。
事發超過3個月,警方拘捕4名總承辦商高層及1名舞台工程員工,指有關公司涉嫌虛報裝置重量,令康文署結構工程師計算有誤。記者質疑當局監管失當,惟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強調責任是租用人身上。勞工處則指將按《職安健條例》及《僱員補償條例》向舞蹈公司採取行動。
至於在事故中嚴重受傷的阿MO,其父親李盛林牧師在意外後趕回香港,每周透過代禱文交代兒子治療情況。事發5個月至今,李父指阿MO已轉到私家醫院接受復康治療,目前四肢局部出現輕微的感覺,頸部肌肉亦漸漸強化,但仍盼望兒子感官及活動神經有更大進展。
十)社會:冧天秤工業意外
2022年9月7日,消防員組成人鏈,將已無生命跡象的工人由地盤送上救護車。
9月7日,秀茂坪安達臣道一個地盤發生致命工業事故,有天秤倒塌後壓毀地盤內貨櫃改裝的辦公室,釀成3人死亡、6人受傷,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至11月和12月,再有多宗致命工業事故接連發生,包括鋼筋飛墜壓中工人、瀝青鋪路機壓中技工、地盤工人遭工字鐵擊斃、貨櫃碼頭工人疑因氣體爆炸被彈飛、巴士猛撼貨車致兩名外判清潔工死亡等。
連串事故令人關注職安問題和勞工權益,跟進工業意外的工業傷亡權益會,在12月的賣旗獲逾破紀錄的2,000名義工報名。不過在另一邊廂,提高罰則的《職安健條例》修訂卻審議緩慢,商界議員「積極提問」,情況在「完善」後的立法會實屬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