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疫情持續逾兩年多,學校不時停課或只能半天面授,學生依靠網絡與外界接觸。路德會社會服務處就14間中學的中二及中三學生進行調查,發現逾六成半受訪學生曾因上網與家人發生衝突,以及有輕度或以上網絡成癮現象。機構認為可善用網絡讓「危機化為契機」,發掘學生才能,協助生涯規劃。
路德會社會服務處學校社會工作組在去年10月至11月期間,透過網上問卷形式,訪問2,256位學生的上網習慣。調查發現逾六成半學生有輕度或以上網絡成癮現象,近六成學生表示喜歡上網多於與家人相聚,逾一半學生每日花四小時或以上時間上網。
每日上網平均所花時間(不包括網課時間)方面,花四小時或以上的學生達51.8%,花七小時或以上的學生亦有13.9%。此外,機構亦調查學生最常使用的軟件,其中影音平台由YouTube大比數領先,有615人投選,其次為抖音,有163人投選。最常使用的通訊軟件則為WhatsApp及微信,分別有206及178人投選。
學校社工葉國治認為,學生往往因父母工時長,下班回家後無暇與子女相處,以致關係疏離。家長則因擔心子女上網時間長,影響學校及作息,因而產生衝突。
不過機構亦提到,網絡「唔係洪水猛獸」,善用網絡可讓「危機化為契機」,利用網絡與青年拉近關係,校方亦不應視上網為「問題」,而是嘗試展現才能。出席記者會的中三學生魚仔正是其一,他在YouTube開設頻道分享釣魚日常,拍片後性格亦變得更開朗、口才變好,並下定決心改掉懶惰的性格。魚仔正是受到父母支持,包括觀看影片並資助他購買攝影器材。魚仔更計劃在未來開設網店售賣漁具。
學校社工黃子健表示,學業未必能安全滿足年青人需求,又指魚仔透過成為YouTuber,運用IT技術、海洋生物及大自然環境的知識,有助其生涯規劃,亦提高自信心及建立自我形象。